4成大学生有过轻生念头 理科学生自杀率最高
近五成自杀者考虑不足5分钟 农妇、大学生成为自杀人群主体
对孩子说破生死
今年5月初,中国社会调查所对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武汉等地高校1000名大学生展开了一项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1/4的被访者曾经有过自杀念头。
近30年来,大连理工大学社会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柳中权一直关注青少年自杀现象。“这是一个成熟社会不能杜绝的现象,不该被刻意渲染。”柳中权说,然而,如今这个社会问题亟待全社会关注:近年15岁到34岁的青少年死亡事件中,自杀已经成为第一死因,约占死亡总人数的26.04%。柳中权呼吁:青少年自杀是一种可以避免的社会问题。关键在于引导。“生命教育”需要尽快进入素质教育。
“象牙塔骄子”缘何轻生者众?
2005年4月23日16时,北京大学中文系一名大二的女孩,从9楼跳下自杀。她生前在校园的BBS上留下了一封遗书。遗书中这样写到:我列出一张单子,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写的,那又为什么不能够在此时便终结生命?不用再说生命的价值了。如果人死的时候可以许一个一定会实现的愿望,我也许会许下让所有人更加快乐吧。人应该有选择死亡的权利……
柳中权说,46%的人对自杀的思考时间不超过5分钟。从自杀意念的产生到自杀行为的付出,一条鲜活的生命在5分钟之内便终结了。
“独生子女大学生已经变成了如今大学生群体的主流。”柳中权说,这一代特有的依赖、敏感、孤僻等性格特征决定了一些人一旦离开父母,无助、孤单感便异常强烈,直接导致其极端行为的出现。
“一不小心,自己马上就要‘奔三’啦……没有了以前那种闲来无事,拈花微笑的雅致;也没有了一路嚎叫,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情壮志……从某种意义上讲,像我这样在1975至1985年出生的人是中国社会压力最大的族群。”
近日,一个网友在网络中发出了这样一段文字,立刻引起了众人共鸣,“奔奔族”也随之成为一个网友们热议的话题。甚至有人给奔奔族下了明确的定义:
一个年龄介于20岁至30岁的全新族群,为网络而生,并占据着媒体和公众的视野,是当前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青春力量。他们顶着学业、就业、生活三座大山的巨大压力,被称为是中国社会压力最大、最水深火热的族群。
“如今的青少年成长正逢E时代。”柳中权说,对于这一代有许多评价:信仰缺失、精神沙漠化……然而,网络盛行之际,沟通能力缺失是青少年面前的最大弊病,直接对其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自杀成为青少年第一死因
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是中国最大的研究自杀预防和干预的官方机构,在1996年开始在国内24个地区做自杀死亡和自杀未遂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死亡,还有至少200万人有过一次以上的自杀未遂。
“经济发展中的社会处于文化转型期,文化失衡造成了部分人群的心理失衡。”柳中权说,由于市场经济的社会救助体系没有形成。压力落到人群的个体之上。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柳中权所就职的高校便发生过学生自杀事件。自当时起,柳中权开始对“青少年自杀”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进行研究。
柳中权发现,我国自杀现象与西方学者的研究有很大出入。西方的自杀人群为城市里的中年男性,男性自杀率是女性的3倍。导致自杀行为的直接诱因包括抑郁症等精神疾并长年疾病所累、心理因素、家庭社会人际关系紧张,以及遗传因素。而我国目前的自杀率达10万分之23,相关于美国的两倍。平均每两分钟就有一人死于自杀。15岁到34岁的青少年死亡事件中,自杀已经成为第一死因,约占死亡总人数的26.04%。
此外,农村人口自杀率高于城市3倍之多。柳中权介绍,目前可查的自杀原因中,58%是服农药自杀。且妇女比例远远高于男性。
上世纪80年代,阜新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名主任医师曾经专门研究过自杀者结束生命的地点,并和柳中权专门探讨过此项问题。这名主任医师分析,海滨、风景山区、标志性高建筑物是发生自杀的最频繁地点。
为了证实自己的推论,该主任医师经常在千山一处自杀事件高发的悬崖边守望,几年来竟劝退了数名有轻生念头的本地或外地人。他们专程来到此处景点,为自己选一处“理想的魂归之所”。
“西方社会学家研究,自然环境对人们将自杀想法付诸实施产生一定左右。”柳中权说,比如酷暑及严寒时节都是自杀高发段,极端的温度让人萌发极端念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