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教育>>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教师可评副
新《义务教育法》9月实施 部分中
新义务教育法9月1日实施 学校不得
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为学生补课不得
新义务教育法明确教师平均工资应
解读新修订《义务教育法》国务院
解读新修订《义务教育法》国务院
解读新修订《义务教育法》国务院
解读新修订《义务教育法》国务院
教育部副部长:国务院违反义务教育

财政部官员解读义务教育法经费保障机制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8-31 15:46:55 来源:教育部网站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黑龙江海伦市扎音河乡中心小学一间教室的讲台

义务教育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张少春、侯晓娟解读新《义务教育法》经费保障机制

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

记者:长期以来,经费短缺始终是制约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少学校的公用经费存在缺口,有的学校还存在危房和欠债,一些地方教师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明确指出,要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这成为新法律中的一个突出亮点。请问如何理解有关方面的具体条款?

张少春(财政部部长助理):在历时5年的修订过程中,全国人大、国务院及有关方面都充分认识到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是此次修订的核心。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专门用了1章的篇幅、9条法律条文、1000多字,来明确义务教育保障机制问题,这充分说明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于确保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和提高全民族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不仅明确了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负总责,由各级政府共同负担,而且明确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对义务教育经费,地方政府不仅要做到预算单列,而且要确保“三个增长”。不仅要按照教职工的工资标准,学校的建设标准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拨付经费,而且要向农村学校、特殊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因此各级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这是各级财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公共财政的一个奋斗目标。

侯晓娟(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室主任):长期以来,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起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各级政府经费投入责任不清。这次《义务教育法》修订时,把其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来解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建立,在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史上应该说是一个重大的制度创新,是国家承担义务教育责任的一个根本体现,将对促进义务教育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新法律中,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规定突出了几个特点:

第一,实施义务教育政府负首要责任。第2条规定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用公共财政支持义务教育发展,使义务教育今后有了可靠的、稳定的经费来源。

第二,明确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基本内容,即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体制。农村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规定分项目、按比例负担,这就明确了政府的责任,加大了省级政府实施义务教育的责任。

第三,从法律上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是为人民服务和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第四,扶持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这体现了党中央的“三农”政策和民族政策的精神,有利于加快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大措施。

第五,保障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第45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政府不但要为适龄儿童少年提供一个平等入学机会,还要提供一个平等的学习条件。而目前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还不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首先要在县域内逐步实现均衡发展。因此,实现均衡发展是县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第六,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第50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监督制度,保证义务教育经费足额拨付和使用,防止被挪用和浪费。也就是要通过发挥监督的作用,确保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免收杂费从西部到东部,从农村到城市逐步推进

记者:2006年春季开学,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率先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改革,其中包括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这项改革得到了老百姓的高度拥护,被称作是“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但是我们也了解到,新的机制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按照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东部和中部以及城市地区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步骤是如何考虑的?

侯晓娟:今年3月,全国人大调研了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实行情况,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保障机制改革实施以前,各地虽然有杂费标准,但多数学校是收不齐的,一些地方预算内公用经费的拨款标准也没有达到,农村中小学的运转水平总体偏低。改革实施以后,中央财政按省级制订的标准安排补助经费,而且考虑了信息技术费等因素。中央财政按2004年学生数算账,学生基数高于目前地方实有中小学生人数。另外,中央还本着“边免边加”的原则,按比例补助地方预算内公用经费,因此总体上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大幅度提高,而且有了充足、稳定的保障。但是,国务院明确规定要坚决杜绝乱收费,这样改革前一些存在乱收费问题的学校,其违规收入将不复存在,这些学校会感到收入减少了。改革前一些农村中小学违规从学校杂费收入中自行发放了一些津贴、补贴和福利项目,改革后这部分项目也要进行规范清理。同时,一些学校也因种种原因,背负着一些债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正常运转。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内蒙古大学新生为何“感冒”致死?
下一篇文章胡锦涛: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