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教育>>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中性好男儿向鼎遭热捧 中学生颠
北大发出限客令,只向中学生团体
湖北孝昌一男子强奸活埋女中学生
湖北孝昌一男子强奸活埋女中学生
广东佛山一中学生偷窃被发现后刺
智利60万中学生罢课抗议 700多人
中学生为什么看不懂博物馆?
中学生看不懂博物馆 称那里“很无

热捧不男不女 中学生颠覆传统性别观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8-1 14:27:23 来源:哈尔滨日报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先天遗传原因导致了从幼儿起便产生性倒错,进而会形成同性恋倾向。

还有一些研究揭示了同性恋形成的先天因素,如胎儿在脑分化阶段所受的性激素刺激以及母亲在怀孕期间所受到的心理创伤等也可能影响胎儿未来的性倾向。

3至5岁的幼儿对自己的异性亲长即父亲或母亲产生特殊强烈的依恋之情。在此阶段,双亲对
儿童的性本能既不采取过分抑制,又不采取过分刺激的合理态度,儿童就会顺利通过这一阶段。反之则会在性成熟后出现性心理方面的异常表现。

一个人在与异性交往中受挫,有过不愉快的经验,异性恋情感得不到正常的发展,而同时又受到同性的引诱,就会产生同性恋的倾向。

环境也被认为是“同性恋”形成的原因。比如童年时期的性别认同错误,家庭教育中性教育被忽视,或者被拒绝,或者被歪曲(异性化教育环境),乱伦行为等这些偶然的机会或者特殊的经历会改变一个人的性取向,形成同性恋。

“单性环境”也容易促使同性恋的形成。单性环境一般指那些与异性完全隔离的小环境,比如监狱、修道院、军队、睡大通铺的民工。在这些环境中,异性往往很少或根本见不到。因此,当人们有性发泄的要求时,目标就会转向同性。

有关人员介绍,哈尔滨市有同性恋倾向的青少年在增多,今年有近百名学生因此主动寻求心理帮助。但张大生认为,此类“问题”学生的增多,更多是与其家庭教育有关,如男孩受到过度呵护,养成多愁善感、“娘娘腔”等习气。至于与“中性明星”的流行有多大关系,目前没有研究,妄加判断不是科学态度。而市青少年心理研究所宋老师认为,因为见到孩子追求“中性时尚”就怀疑其有“性取向”问题,非常不恰当。

从审美“性别模糊”到教育“无性别化”

在采访的过程中,许多专家都认为,“性别模糊审美”的背后是“社会生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审美观”,而且也影响到了我们的“教育观念”。时下流行着一些教育观点,如“无性别教育”、“双向教育”。

一些教育家认为,传统的教育以男女性别来区分不同的教育手法。比如对男性是“威武的、活泼的”,女性是“软弱的、服从的”。用这种二分法来替两性做刻板定义,将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减少很多自由选择的机会。

男性之中也有“虽然活泼却又胆怯的人”,女性之中更有“坚强又具行动力的人”。事实上,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该培养他们的“坚强性”、“竞争性”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家长们应该放弃“女孩要文静”、“男孩要勇敢”的说法。孩子要文静还是勇敢,只是对身为一个人在气质上的要求,无关于性别。采用“无性别”手法教育孩子,不但可让子女形成具备多种性向的社会性人物,在情感的表达上也不会踌躇不决,表现得较为明朗。社会适应力较佳,即使遇到问题,在处理态度和手法上也较圆融周延。

黑龙江大学心理健康中心主任许素平老师认为,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应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基础上,注意向异性学习,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这在心理学研究中叫做“双性化”发展。(C001)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2页  1  2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北大发言人:说我们造假?拿出证据!
下一篇文章读完大学无法毕业 6学生告母校索学费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