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民分析说,不允许排名的主要原因是这些民间团体得到的资料权威性太差,民办院校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国家也没有一个较为全面和客观的衡量标准,“比如就业率,我们教育厅的统计数字也仅仅限于统招生,而在民办高校里,大部分是学历文凭和自考生,这些学 生的毕业去向很难监测。”
■排行榜背后的利益谜团
针对西安外事学院位居“2006中国民办高校排行榜”和“2006中国民办高校就业率排行榜”榜首一事,记者致电该院宣传部,宣传部负责人称,要采访排行榜的事去找主办方,“我们不可能和主办方有任何商业方面的运作,我们根本不认识主办方,甚至连他在哪里都不知道。”
该网站的资料还显示,2006中国大学排行榜评委名单中,有三名评委来自西安外事学院。
中国校友会网的资料显示,他们的评委会由全国几十名权威专家组成,有非常严谨科学的评价方法。四川某大学的一位评委告诉记者,所有的评价都是在网上进行的,“感性的东西太多”。
《联合早报》曾对中国大学排行榜的现象进行过报道,称“黑箱操作多”。该文称,“有意的学校,花50万元人民币可以进入某些排行榜的前100名。”
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一篇名为《被各种排行榜严重炒作起来的十所大学》的帖子,在网上流传很广。
对于这些质疑,曾经发布过多次大学排行榜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研究所《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负责人武书连称,“我们的经费全部是课题组成员从事其他项目所得,没有赞助。”
■20年评了约100个大学排行榜
“这两个排行榜我该相信哪个呀?”刚刚参加完高考的西安考生李子健对记者说,李子健在这次高考中感觉不错,准备报考中国政法大学,而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推出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中国政法大学连前100名都没进,而在中国校友会网和《21世纪人才报大学周刊》联合推出的排行榜中,中国政法大学排名第66位。
排名不同的还有很多,如苏州大学在前一个版本中为38名,在后一个版本中却排在63名;中国人民大学在后一个版本中排名第7,而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大学排名中屈居第24位。
5月中旬,一个名为“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机构又发布了一系列的中国大学排行榜。记者调查得知,这家对外宣称的“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其全称为“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只是武汉大学下设的一个机构。同样让人容易引起误解的还有中国校友会网,在对外的好多资料中,该机构一直自称为“中国校友会”。
“校友会是审批控制非常严的民间组织,一般是很难获得批准的,‘中国校友会’如果没有在民政部报批,肯定就是一个非法机构了。”西安市民政局社团管理处处长甘英杰分析说。
据资料显示,自1987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所发布的以在国际权威刊物上的论文数量为指标的“学术榜”以来,全国已有近20家以不同的指标体系对大学进行评价与排名的大学排行榜约100个。其中以论文数量排名的有6家约40个;以科技为内容的多指标排名有6家11个,以教学、人才培养为内容的单指标或多指标排名的有3家14个;以多指标单项排名的1家15个。以多指标对学校进行综合排名的3家15个。
每次排行榜发布后,相关高校往往争相转载对自己有“利”的版本,而对其不利的,往往会引起一些争议。
■大学要不要排行
越来越多的排行榜已引起一些高校的反感,在最近出版的《中国科大报》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专门写了“致青少年学子的一封信”,提醒即将参加高考的年轻学子们,在选择学校时,不要盲目浮躁随大流,“尤其不要被市场化运作的所谓大学排名榜所诱导。”
陕西省教育厅社会力量办学管理中心副主任李维民认为,要真正给大学排名,有好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评价机构的资质问题以及评价方法是否科学,“虽然教育部明确规定不允许民间机构给民办高校排名,但因为法律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即使有人这样做,我们也没有一点办法去取缔或者制裁它。”
李维民认为,现在好多排名数都由学校自己报,“肯定有夸大的嫌疑”。
另有教育方面的人士撰文指出,如何去监督大学排行中的评价程序也是目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排名的广告效应对于那些非名校来说极具价值。而只要有广告效应存在,就应该警惕排行榜中因利益诉求而导致的暗箱。”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顾海兵甚至认为,2010年之前,不具备大学排名的内外条件。他指出,大学的排名必须以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稳定的制度为前提,必须有公认的公正排名机构。目前市场经济体制还未成熟,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之间的关系没有定型或趋于正常,大学仍有行政级别,公正、公平的竞争环境没有形成,显然不具备大学排名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