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教育>>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危害不浅的虚高“大学就业率”
近三年哪些专业就业率高?
大学生就业需过五关斩六将 热专业
大学生就业率:纯粹数字游戏?
高校逼学生编造就业协议 不造假拿
就业难?听听比尔·盖茨怎么说
第3次就业高峰来临 算上农村我国
国际劳工组织:今后10年世界面临
3.5万海归去年回流 三类归国人才

毕业证咋成了提高就业率的道具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6-29 14:45:09 来源: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高校毕业班学生即将毕业离校,但安徽少数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要求毕业生必须提供就业协议书和就业接收函,否则不发放毕业证书,少数毕业生就因此而拿不到毕业证书,个别甚至找到学校附近的小店随意“签约”。

众所周知,“就业率”和“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下,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都对大中专
生的就业情况给予了高度重视。可是,就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不乐观,政府和社会都在千方百计想办法的情况下,一些高校竟然把“毕业证”当道具,人为地“逼”出所谓的“就业率”,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特别策划:高校,谁造就了你的无情和虚荣?

事实上,就业率本身是没有“原罪”的,错就错在它成了眼下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就业率低的学校和专业,可能面临招生计划减少甚至停招的危险;就业率的下降,会影响学校的声誉,造成招生困难。在这样的“大气候”下,一些高校跟政府和社会玩起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迷藏。去年这个时候,湖北省中医学院竟然编造“莫须有”的用人单位,与应届毕业生签署就业协议,并将学生交由人才中心托管,以此来创造所谓的“高就业率”

这次安徽部分高校把“毕业证”当道具,人为地“逼”出所谓的“高就业率”,只不过是把这种“潜规则”再次给予了放大。一是为了“欺上”——有了“高就业率”,就可以在向上级汇报工作时“理直气壮”,就可以在下一年的招生广告中骄傲地写上“本校就业率……”,就可以取得政府部门在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增设学位授予、经费拨款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二是为了“瞒下”——有了“高就业率”,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深造”,然后再用小店的接收函来美化学校的就业率数字……

高“就业率”的“数字谎言”粉墨登场,一方面暴露了当前部分高校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极端的功利主义心态,浮躁的作风和荒唐的政绩情结,也凸显了他们对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的轻视;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误判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误导政府部门的决策,影响当前的劳动和就业政策的执行;三是扰乱了公众的视线、干扰了正常的招生就业秩序,伤害了学生和家长对高等教育的信任。

由是观之,“变相就业率”既不是高校的金字招牌,也不应成为一块遮羞布。当务之急,一是要加强监督,进一步完善高校办学水平评估体系,淡化就业率的宣传;二是要改革“就业率”统计制度,让最有发言权的学生来说话。如果就业率的统计现状不改变,如果高校评价体系不改革,如果不就事论事、现不为例,那么,挟“毕业证”来提高“就业率”之类的的荒诞剧就不会是“最后的绝唱”!

[作者:高福生]


扣押毕业证,一个恶意“乌龙球”

最近,安徽省教育厅通过其官方网站发出通知,禁止高校通过扣押学生毕业证书等方式,逼迫未就业学生提供造假的就业协议书和就业接收函等材料,以此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统计数字。

其实,由于近几年来的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加上大学生就业率多年来又是高校的考核指标,因而类似安徽省教育厅所禁止的高校通过扣押学生毕业证逼迫学生提供假就业材料行为,事实上在社会早已是公开秘密,相关管理部门与高校对此也并非真不知情,而只是由于造假在事实上不但能使有关高校蒙混过关,且从中还能得到假“就业率”好处而已。想这应当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与学生心知肚明的事实。

但令人忧虑的是,当高校作为一个教书育人、以培养学生知识与健全人格为已任并为社会提供所需人材的学校,在明知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困难的情况下,不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相反却是为了学校虚假就业率,不惜丢弃自已起码的——教育本身神圣的职业操守与道德于不顾,逼迫未就业学生造假来满足自已的私利。因而如果以言传身教的观点看,相关高校的如此逼假行为,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异化的“言传身教”,是一种背叛教育根本目与追求的“罪恶”行为。其潜在的社会危害是再怎么说也不会为过的。

问题的关键是,当高校就业率的考核制度在多年的实施过程中,不但没有成为提高高校教育水平,相反却成了一些高校做表面文章并以此满足自身不当私利工具,那在此前提下,可能的答案就是现有的高校考核制度存在缺陷。而也正是有这样的缺陷存在,使得一些高校逼迫学生造假的行为不仅事实上存在,而且在多年的时间里还不能得到有效的制止。就此与正确的教育理念相对照,这不能不让人觉得,如此的高校逼假行为实实在在可说是一种教育根本追求方向相反的行为、是一个相关高校“踢”出的——对社会充满恶意的教育“乌龙球”。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作者:  责任编辑:逸飞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危害不浅的虚高“大学就业率”
下一篇文章香港优秀人才入境计划启动 28日起接受申请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