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教育>>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农村教育:娃娃越来越少,教师越来越老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6-22 16:09:24 来源:中国青年报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生源少 布局散 设施旧 教师老 工资低

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召开“关注农村教育、关心农村学生”座谈会,来自不同地区的政府官员、教育局负责人、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和学生家长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山东农村教育的现状。

娃越来越少,教师越来越老

受人口自然减少影响,加上农村学生大量随父母外流,山东农村学生出现日趋减少的现象。

德州市下属的平原县这几年农村中小学生源逐年减少。全县54个教学点,80%的教学点学生人数不足30人。初中规模从2004年开始也进入低谷,2004年全县有初中生2.4万人,到2007年将减少到1.5万人。

位于沂蒙山区的蒙阴县,农村小学共有在校生28998人,平均班额34人,比国家标准低11人,最小的学校只有13名学生。蒙阴县教育局副局长文增华说,蒙阴县农村学校布局分散,办学条件差,大量学生流向县城,既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又给县城学校带来了教育负担,县城学校人满为患,个别班级规模达到90多人。

另一方面,农村教师年龄老化,师资严重不足,出现“超编缺岗”现象。比如,平原县农村学校45岁以下的教师几乎没有,一些年龄大的教师已经不能上讲台,所以,从数字上看是超编,实际是缺岗。

莱芜市莱城区杨庄镇中心小学校长郝维永介绍,全校有700名学生,配置了33名教师,教师平均年龄是47岁。该校在编的两名教师不能上班,到今年8月又有4人到年龄退休。受师资限制,小班教学只好变为大班教学。

郝校长说,新课程实施后,英语等课程更是缺少师资,学校只好自出资金聘请老师。

淄博市临淄区朱台中学教师朱奉强不仅教初四(当地初中实行四年制——记者注)四个班的物理,还兼任初三一个班的生物老师,一星期要上34节课。他说,学校的政治、地理、历史老师全部是改行的,16个班的英语课只有1名老师是科班出身,其余的教师都是从其他学科转过来的。

工资不一样,城乡差别大

在座谈会上,一些代表认为,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以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能够得到保障,但城乡差别依然很大。滨州市阳信县阳信镇初级中学校长宋云福举例说:该县教师工资平均是758元,但县直学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是1100元左右,乡镇教师的平均工资600元左右。他们学校虽处县城但属乡镇管理,教师的工资标准较低。

“有些代课老师每月连几百元都拿不到。这么低的待遇,不可能有好的师资。”宋校长说:“好的教师跳槽走了,新的教师不愿来,乡镇的老师都想去县直学校。”

宋校长说:“上世纪70年代,全国教师工资标准是一样的,惟独给农村教师增加补贴。但现在的情况正相反。”

穷地方缺钱,富地方粮紧

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全部实行“两免一补”,“一费制”也就随着取消,但一些代表担心,没有了“一费制”的收入,如果政府投入不能到位,农村学校很难维持正常运转。

有代表说,即便农村学校免去杂费,但择校风仍然很难控制。因为没有好老师,学生成绩差,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教育条件好的学校,哪怕一年花四五千元也要出去上好学校,去享受优质资源。

谈到教育投入,与会代表普遍反映,穷地方缺钱,富地方粮紧。

在山东经济发达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逐年增加,要一视同仁地接收入学,必然加大流入地的财政支出。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代表认为,一费制的取消将进一步加大教育部门的压力。淄博市临淄区朱台中学教师朱奉强举例说,学校实行了现代化教学,有电脑90多台,每年光电费支出就有10万元,取消“一费制”后,这笔费用能否得到保障是个问题。

困局之下的破题尝试

与会者认为,农村学生厌学辍学的原因并不是因为贫困,而是农村孩子希望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愿望与农村教育落后现实冲突的结果。

平原县教育局副局长李怀文说,一方面,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很差。另一方面,农村家长希望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2005年,平原县尝试实施初中进城工程,让所有农村孩子进城读初中,缩小城乡差别。初中进城工程预计投入1.2亿元,今年70%的初中学生能在县城就读。李怀文说:“进城后都是义务教育,决不高收费。”

一些经济发达县开始加大农村教育投入。高唐县副县长李桂英说,该县由财政拨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从2004年开始,初中生每生每年90元,小学生每生每年60元。

今年4月开始,高唐县按照35%和7%的标准解决了农村教师住房补贴和住房公积金,为乡镇教师每月增加住房补贴268元,增加住房公积金54元。现在高唐中小学教师人均月工资达到了1417元,比省定和国家标准分别高出500多元和600多元。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网友对话教育局:给老师的钱都去哪了?
下一篇文章就业难?听听比尔·盖茨怎么说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