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户口,毕业生留在北京,心理上容易有归属感,再说附属在北京户口上的子女教育、社会福利等相对优越的条件,也是十分诱人的。退一步说,即便是一时失业,也还能被纳入北京市社会保障体系。因此,这一切对于大部分毕业生来说,的确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剖析“进京指标”
记者了解到,进京指标“买 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公权寻租的过程。进京指标绝非现在才有,也不是某个企业的发明,而是户籍制度下引进人才的产物。
专家认为,目前这种“进京指标”存在严重的问题。
首先,背离市场规则。“指标”本身就带有指令性、计划性和权威性,带有计划经济色彩。进京、留京指标是一种社会资源,政府在这种资源的分配上,应该通过人才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使所有符合进京条件的人,都有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然而,现在这种由政府分配进京指标的模式,实质上体现的是对人才自由流动的限制,从长远来看,对地方的发展没有益处。
其次,折射出明显的歧视。按有关规定,能获得进京指标的单位,只有那些国有企业和特批的高新技术企业,而其他企业,比如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则没有这种“待遇”。
第三,容易产生腐败。由于学校和企业分别掌握着“指标”分配权,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这种分配权很容易落到个别人手中,为权力寻租留下了空间。
记者了解到,有关“留京的择优条件由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自行制定”的规定,使得各高校握有指标分配权力,存有潜在风险。更重要的是,留京调控比例之外仍实行部分单位单列的做法,“高新技术企业”不受指标限制,为买卖留京指标预留了空间。
学生为了获得这些指标,在没有踏向社会之前,就已经开始面对腐败,他们在千方百计用各种手段购买这些“指标”的同时,受到了腐败的影响。
第四,浪费行政资源。由于进京指标地下交易活跃,使人才和企业之间实际上只是名义上的挂靠,没有事实上的工作关系,而户口、档案却在“空转”。在这个过程中,行政资源被毫无实际价值的“程序”大量浪费。
进京指标的最后追问
北京市进京指标的分配,实际上存在着不透明、不公正的问题,因此,户籍管理部门有一项工作应该做,就是对北京市的户口登记状况,尤其是近年来那些进京指标的分配和使用情况,进行核查和 审计,从而给予严格把关。
尽管北京市有关部门表示,就非法倒卖指标的行为而言,一经发现立即取消企业的指标,并给予处罚,有专家却认为,在整个北京市的户籍制度没有得到根本性改革之前,这种买卖进京指标的现象将在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
很多人也认为核查、处罚,只是治标之策,要想让人才引进真正走上理性轨道,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彻底打破不合理的户籍壁垒,剥离附加于户口之上的种种“特权”。(李松) (C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