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教育>>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网上叫卖进京指标 90%大学生愿花钱购买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5-25 15:37:08 来源:新华网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随着大学生毕业时间的临近,类似叫卖进京指标的帖子又频繁出现在校园和网页上

记者日前在某著名网站论坛上发现这样一个帖子:“本公司有进京指标,可为应届毕业生办理北京户口,可以拿到户口接收函确认后付款。需求者请准备好相关材料。”在帖子下面,还留有电子信箱作为联系方式。

据了解,今年北京市高校毕业
生为17.8万人,其中京外生源达一半以上。记者发现,随着大学生毕业时间的临近,类似叫卖进京指标的帖子又频繁出现在校园和网页上。一些非北京生源毕业生为了留京,不得不花几万元购买进京指标。

专家认为,目前进京指标政策的实施可以暂时缓解城市人口过多,或者引进需要人才等问题,但这种计划经济时期的调控手段,在人才市场逐步成熟的情况下,已经开始失去其本来意义,因此,应尽快打破不合理的户籍壁垒。

进京指标成稀有资源

根据北京市人事局公布的《2005年北京市引进非北京生源毕业生工作程序》,非北京生源毕业生进京需具备四个条件:首先,进京审批表(一式两份),由用人单位及主管部门盖章;其次,毕业生就业推荐表,须学校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盖章;第三,毕业生已修全部课程成绩单(30门课程以上),须学校教务部门盖章;第四,英语四级或英语六级证书复印件。

“一般学生能达到后两个条件,最关键的是要具备两个‘指标’。”北京某大学的杨老师告诉记者,“除必须有学校的‘留京指标’外,还需要京内用人单位有人事部门批准的进京指标,二者兼备,才能签订三方协议书,办理派遣。”

“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搞到学校的留京指标相对容易一些。”北京某大学学生周建成向记者解释,因为目前能与有指标的用人单位签约,搞到进京指标的学生毕竟是少数,所以只要学生有需求,学校基本上能够满足要求。“如果没有单位接收,学校的留京指标就如同废纸一张。”

记者查询相关规定得知,为了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出台了《中关村科技园区接收非北京生源高校毕业生办法》,《办法》规定,对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科技单位的进京指标发布没有限制,他们可以根据自己不同需求,向国家申请进京指标,也不收取任何费用,但一定要提前做计划报批。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也有进京指标,可最需要人才的非公经济却没有。这就导致了一些企业指标过剩,一些单位没有指标的现象发生。

从北京市人事局网站上的资料来看,虽然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的总数逐年递增,但给非京籍毕业生的进京指标数量近年来没有改变。“每年有庞大的京外生源想留京发展,进京指标自然就成为稀缺资源。”

据知情人透露,很多非北京生源毕业生为留京,通过各种办法购买进京指标。

进京指标地下交易活跃

记者近日在某著名网站论坛上随意选择了一个叫卖进京指标的帖子,并发了一个电子邮件。

一位自称是北京某高新技术企业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的杨先生给记者打来电话:“我这里有四个指标,一个2万5千元。你如果全部要,可以优惠,每个2万3千元。”据杨先生介绍,企业每年都有多余的指标,这些指标的价格都是企业内部定的,大部分要上缴单位“小金库”,他只是赚差价,比如企业内部定价2万元,他就报价2万5千元,从中赚取5千元。

杨先生向记者透露,“这些‘指标’闲着也是浪费,还不如卖掉,弄点儿钱给职工搞福利。我们每年都专门安排一个人出售这些指标,实际上,其他一些公司也这么做。”

“毕业生专业不同就可能有很大差价,体育和艺术类的就非常难办,因为一般单位很难有需要这类毕业生的理由,所以价格就贵一些。”杨先生还向记者简单介绍了办理过程,毕业生提供就业推荐表、成绩单和四级证书等相关材料后,公司会出具接收函,毕业生持接收函到毕业生分配办公室签订个人、学校、接收单位三方协议,然后去人事部门审批。

“一般五个工作日内可办下进京指标。”杨先生看到记者有些犹豫不决,就特意强调,“等你拿到户口接收函再付款也可以。”

据了解,一般叫卖的进京指标来自有权申请留京指标的单位,尤其是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可见,留京指标之所以地下交易活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企业或个人利用了政策空子,将通过优惠政策获得的进京指标,当成了稀缺资源出售。

记者进一步了解发现,留京指标地下交易市场需求量大,是地下交易市场活跃的更为重要的原因。

随机调查中,90%的同学表示,如果价格合适,愿意花钱买指标。

“找工作的时候,我会优先选择一家能解决北京户口的单位。”一位来自云南某城市的应届毕业生告诉记者,“从云南考到北京读大学,家乡人会觉得留在北京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如果户口被打回原籍,那一定会被认为是混得很差劲!”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大学生:千万别学比尔·盖茨!
下一篇文章:没有了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