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资讯中心

 商业经济行业门户 - 欢迎加盟
 北京 | 上海 | 广东 | 西安 |
 浙江 | 天津 | 重庆 | 成都 |

大学生人均年消费超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4-9 13:33:19  来源:sohu 

                                                    家长在家节俭 孩子在外“扮酷”

  大学生人均年消费超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

  “一月二百贫困户,四百五百刚够用,千儿八百是扮酷,两千三千是大户。”这是某高校网站BBS上的顺口溜,。这看似离谱的几句话,其实也正如发帖者所称,“对当今大学生消费‘具有绝对写真力’”。

 

 

  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及相关监测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每学期的人均消费支出高达4819元,意味着大学生人均年消费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8472.2元)。

  如此高的消费水平,对应的却是一个基本上属于纯消费的群体,南开大学经济学院2005年9月至10月中旬的一份调查(以下简称“南大调查”)显示:京津冀地区大学生中消费全部来源于父母的占44.25%;不同程度得到助学贷款和助学金帮助的占21.14%;而消费全部靠自己勤工助学仅占0.44%。

  

  这样的“不可忽视”与“特殊”,有人不禁要问:大学生消费高在哪里?为什么这么高?高得合不合理呢?“南大调查”显示,京津冀地区的大学生除了平均513元的月基本消费(伙食费及生活必需品)和学习相关费用外,还包括如手机、电脑、MP3、数码相机等一些电子产品的消费。

  另外,交友应酬、恋爱费用等消费也占到了一定比例。调查中一组比较引人注意的数据显示:大学生交友应酬、手机费用和恋爱费用平均分别为84元、82.13元和78.75元。总数虽然不高,但分别有15.56%、13.7%和17%的大学生每月在这三项上的花费超过200元,在恋爱费用一项花费在500元以上的占到了1.5%。这些仅仅是一个平均数字,而且一部分学生“必不可少”的娱乐消费也没有被包括在内。

  天津大学学工部张老师告诉记者,天津大学曾做过一个统计。大四学生毕业时,排除找工作所需的费用,单是同学聚会等活动每月平均要花费2000多元。

  一名大四学生小罗说,去年得了400元奖学金,结果请同学吃饭却花了425元。

  某学院新闻专业大四学生小文(化名)这样向记者描述自己的月消费清单:“吃的喝的占300元~400元、电话费占300元~400元、其他的就没有规律了,听演唱会,买新专辑,旅游等起码要花200元~300元。”

  想起前两天网上引起不小争论的一则新闻:父母为儿子读书,在家到处借债,儿子却在校挥霍,“用着带有摄像头的高档手机,衣着时髦前卫,学校统一配置的书架上没放几本书,但各式各样的营养品倒是放了不少,蒙牛牛奶、雅士利豆奶粉应有尽有……”老实巴交的父母非但不责怪儿子的生活方式,反而有求必应,宁愿自己勒紧裤腰带也要满足孩子的欲望。

  某大学中文系一位老师说,很多学生在外为了“面子”一掷千金,而在家信中,则频频“告急”索款。远在家乡的父母并不了解孩子奢侈的消费,只得节衣缩食,甚至借贷度日,以满足子女的物质要求。很多父母以这种方式爱着孩子。为了能让孩子上大学,让孩子过得更好,宁愿让自己“一切从简”,甚至过着更艰辛的生活。

  天津大学学工部副部长张老师说,由于社会上人们收入水平的差异,学校不可避免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提倡健康理性消费。天津大学的“勤工助学中心”在2005年就率先开展了关于如何面对贫困的素质教育,并请相关专家对学生进行理财方面的教育。

  “南大调查”分析显示,大学生作为一个身心尚不成熟的群体,以追求名牌为主的炫耀性消费,是大学生最直接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这种心理驱使他们竭力来进行炫耀性消费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即以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来表现或者突出自己的个性与社会价值。“南大调查”中发现,多数大学生能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承受能力,能控制自己的消费,而不是盲目地陷入感性消费的误区。但也有的学生消费时大手大脚,沉迷于盲目消费中,比如最近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仅大大增加了自己和家庭的经济负担,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会在盲目的消费中迷失自己,以至影响到学业。

 

  另外,在“南大调查”调查中还发现,很多大学生对理财知识表示陌生。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一学期结束时,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    c009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malan

作者:菅少玲 赵静丽  责任编辑:阿当

下一篇更精彩:专业性别外貌出身影响女大学生就业

查看更多相关信息

中网资讯中心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本网站转载纯粹出于为网民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无任何商业目的,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我也评两句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热 点 推 荐



性 福 同 行


热点娱乐推荐
赞助商链接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
中网资讯中心,更多精彩在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