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每间面试房间都放有录音笔,对考生面试过程进行全程录音,必要时将录音作为复议时的一手资料,“尽量不漏过一个未来人才”。
但更多的声音将此称为“破冰之旅”。
有媒体评论认为,这是一次新中国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学入学考试:“人和纸的较量”变成了“面对面的交流”。此次改革的突破在于“面试决定录取结果”“学校说了算”。尽管人们看法不一,可能是出于对公平、公正的 顾虑,不少人也对面试招生的方式投了反对票,但谁也不能否认这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尝试。“复旦面试”为“多元高考”打开了一扇门。
一直潜心研究教育问题的熊丙奇教授也谈道:“复旦此次招生改革是一次有益尝试。自主招生的真正意义,在于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集中录取制度,高考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以分数为唯一选拔标准的录取手段,如果将高考认定为一种标准化测试,意义就完全不同了。”
秦绍德则通过媒体表示,这项改革一个重要的信号在于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当代大学生最缺失的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高考指挥棒不改变,“唯分数论”的培养人才模式不改变,中国的素质教育将成为一句空话,“一张再好的试卷也无法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
复旦大学附中副校长吴坚谈道:“学校大张旗鼓搞素质教育,紧锣密鼓搞应试教育,连校长都快成了人格分裂的人。复旦面试招生是一个信号,如果这种选拔方式达到一定规模,那么,从高中到初中乃至小学,大家都会重新审视:我该怎样培养孩子?”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杨小微表示,素质教育之所以在我国中小学校中的发展遭遇阻力,其根源在于“高考指挥棒”一直没能改变,复旦此次改革,对促进中小学校素质教育的加快发展可起到催化作用,也对全国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有着示范作用。c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