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央视国际的一则报道把读者的目光再次拉回到不久前发生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面试招生事件。
新华网河南频道4月14日讯 河南日报报道: 这则报道,将从上海100名参加面试的学生处收集到的500道考题,选择部分进行刊登。
从考生们列出的“最有价值问题”和“最难的问题”中不难发现,答案大多都在书本之外。
这次两所大学通过面试自主招生,被称为“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然而,由绝对清晰的笔试变成相对模糊的面试,人们仍关注着面试能否保证公平?此次改革能否为相对刻板的高考制度注入活力?功夫必须下在“课堂外”的面试考题,是否在“叫板”应试教育?
马加爵现象成最有价值问题
4月12日,央视国际的一则报道把读者的目光再次拉回到不久前发生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面试招生事件。
这则报道,将从上海100名参加面试的学生处收集到的500道考题,选择部分进行刊登。从这些考题中,我们不难发现学校招生的良苦用心。
“上海有一家工厂污染超标,但市政府视而不见,工厂继续生产,污染不但加重,已经激起了市民愤怒,如你是一名有社会责任心的人,你会怎么解决这一问题?若你努力以后,问题仍没解决,你怎么办?”
“假如你知道你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到了社会工作时全都没有用,你作何感想?”
这两道试题,分别是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面试题之一,也被面试考生们列入了“最有价值的问题”之一。
在被复旦考生列出的15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当中,“谈谈对马加爵现象的看法”颇引人注目,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学生心理问题。其余的问题,也分别涉及考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取向,如“你一生中是否受到过挫折?它对你的影响是什么?”“谈谈你对道德教育的认识。你觉得作为一个团队的领袖,应具备哪些素质?”“不少媒体披露过医生收红包的事件,对于医德问题,你有何看法?应如何避免‘红包事件’的发生?”等。
而被考生认为最难的7个问题则包括:“你在执著与适时放弃间如何判断、选择?依据什么来判断、选择?”“对‘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有何看法?”“问一个问题难倒我,前提是你自己必须知道答案。”等。
同样,被上海交通大学面试考生认为最有价值和最难的问题,几乎没有中学课本中教过的内容。
有关专家认为,这种面试题着重考查的是考生对时事、社会热点的关注程度,考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力、发散性思维等,而这些问题恰恰是不少考生“头疼”的难题,要想答好,功夫必须下在“课堂外”。
面试考题在书本上找不到答案
来自上海市七宝中学的陆同学走出复旦大学光华楼时,满脸笑容。他刚刚跟5位专家进行了75分钟面对面的“较量”。小陆和七宝中学另外33位同学一起参加了复旦大学组织的面试。说起参加复旦自主招生的选择,他回答:多了一次选择的机会和一次实战的经验。
“我觉得这是一场高水平的测试。”小陆这样告诉记者,刚进房间时,心情多少还有些紧张,考官问的第一个问题,他已记不起是如何回答的了。“不过,考题在书本上是根本找不到答案的。”
过去十几年对人生的看法?在面对挫折时如何应对?对目前国际形势的理解……据小陆介绍,考试时多数是人生哲理、时事类的题目,要回答得好需要平时的积累。
小陆印象最深的问题是:考官问他如何应对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小陆说起他刚学立体几何时,由于自己缺乏空间思维能力,学习稍感吃力,这时多去请教老师和同学,难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我也不知道这样的回答老师是否满意?如果没有通过,我对自己参加高考还是很有信心的。”
据了解,为取得复旦大学的面试资格,小陆与其他同学参加了包括高中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等10个科目在内、3个小时的笔试。共有5828名上海高中生参加了复旦的申请资格测试,学校向测试成绩610分(含)以上的1208名学生寄送了入学申请手册。获得面试资格的学生来自91所沪上高中,其中不乏非重点高中的学生。最终前来参加复旦大学4月1日、2日面试的共有1185名学生。
“复旦面试”打开“多元高考”一扇门
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开自主面试招生的先河,引起社会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学生家长首先表示出一种焦虑:面试人为因素较大,公平如何体现?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介绍,学校成立了由150名不同学科领域的教授组成的专家面试团,面试前半个小时电脑随机抽样,分配不同专家面试组对应考生。面试完毕,5位面试教授完成对学生的面试评分,随后就考生的面试表现进行合议,大家不存在异议就“通过”。若意见不一致,再由招生改革领导小组牵头,召集面试教授复议。专家名单、专家分组名单和学生分组名单均严格保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