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教育>>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何时能改变
改革高考弊端应有的基本理性 
教育部:明年高考不会分几次考
13次高考又见现代版范进现象
2007年高考明起报名  全面实行网
明年高考本月25-28日报名 四种对
明年高考报名提前至1月 全部实现
韩国高考论题爱用《庄子》《论语
成人高考评卷结束 4种查询途径公
高考奇才四次考进名牌大学3次被退

北大教授质疑高考改革:借考试费敛财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12-28 13:23:49 来源:东方网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备考的学生

高考改革风声又起。这次,教育部开始考虑将每届一次高考改为几次。

12月26日晚,教育部例行新闻发布会后,发言人王旭明对本报记者说,教育部的改革计划还没到向外公布的时候。“只能说教育部在酝酿,明年肯定不会改

“教育部欲将一次高考改多次”的消息从12月25日早晨挂上门户网站,至记者发稿时止,评论已经高达1900条。

评论的网民中大多数持反对意见,认为教育部此举非但不能改变高考的残酷本质,反而会加重学生、学校、家长乃至全社会的负担。

这时,两个人的观点尤其值得关注。

一个是最早提出“一改多”设想的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另一位,是宣称“一考定终身最公平”的 北京大学法学教授,高考问题专家孙东东。

朱清时对高考的设想是:高中三年,每年2次全省统一期末考,6次平均成绩占总分的50%;高考保留,占另50%。这种设想被称为“1变7”,是教育部列入考虑的方案之一。

同样的,也受到一些网友的质疑。

本报记者分别采访了在此问题上针锋相对的两位专家,一场关于高考改革的PK正在进行中。

辩题一:论金钱

借考试费敛财?

教育部要多收几个8亿?

“我们做过调查的,高考发挥失常和发挥超常的学生只占极少数,为了这极少数的人去改革,我认为不值得。”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孙东东说。他曾针对复旦大学通过面试招生的做法提出“一考定终身目前最合理”的观点,到今天,他的观点依然没有改变。

“可以推测,明年全国高考生将有1000万人,每人收80元钱考试费,那是8亿。如果改成三年下来考6次或者7次,那要收多少个8亿?”孙东东说。

在网友的留言中,担心教育部因此多收钱的言论不少。“难道要让考试费成为压垮家长的最后一根稻草吗?”有网友说。

只不过是把原来各自花的钱集中起来花

“你在第一句一定要给我写上,我们绝对支持教育部的这个做法。”朱清时提醒记者。

面对大家普遍质疑的“增加成本值不值”的问题,朱清时说,中科大一直在做看起来“不值”的事——中科大少年班。

“我们每年为了招50个少年班的学生,要派好多老师到全国各地,这项花费是很大的。”朱清时说,“但是高校的目的就是要招到更好的学生啊,这个目的和花的钱比起来,我认为是值得的。再说大一点,如果不改革,就会耽误一代代的年轻人。再高的成本,和耽误年轻人比起来,都是小的。”

朱清时认为所谓“成本”是在出题、考场维护、保密、阅卷、统计之类的环节上产生,而其中很多环节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在做。“考题总要出吧?卷子总要批吧?只不过原先是各个学校自己做,现在集中起来统一考而已。可能就是保密工作要多下点力气,总的来说相信增加的这部分平摊到各个学校和各个考生身上的,并不多。”

辩题二:论负担

学生负担增加还是分流?

高考压力不可能淡化

“只要考试成绩一天和高校招生挂钩,高考压力就不可能淡化。这点没什么好说的。

“素质教育说了那么久,有多少中学真的不重视升学率?”孙东东说。

“一考定终身”是畸形的

在所有反对意见中,朱清时觉得最需要关注的就是改革之后学生负担是否会增加。

“我们要想想高考给学生带来这么大压力的源头,就是一考定终身。”

我们以前太重视高考了,这种极度不平衡是不正常的。强调平时的考试反而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

再者,平时的考试究竟是什么形式,也可以讨论。我觉得,音乐、美术、体育都应该融会进去,只要各省能够形成一个具有可比性的量化系统,考试究竟是严肃的还是轻松的,形式并不重要。

辩题三:论公平靠什么实现公平?

没有监督机制会出笑话

孙东东提起今年高考时陕西省出现的一件事。因为国家有体育特长生加分制度,陕西省一所高中甚至有将近一个班的学生都成了体育特长生,长跑成绩甚至好过奥运冠军。

“现在每年一次的高考多严密啊,还会出现这样的笑话。要是每年两次,一届考6次,能顾得过来吗?要这样改也行,先拿出监督机制来。”孙东东说。

参考平时成绩更公平

朱清时看到有网友的留言中提到要改变考试方式,由笔试改为面试和口试。对此,他觉得这对于许多农村考生来说,是另一种不公平。

“农村小孩不像城里的小孩,他们没有那么多机会。这种差异不是教育造成的。所以我认为考试不能取消,这是很多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关键是,在考试的范畴内,我们怎么能尽量做到公平。”朱清时说。

辩题四:论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有多大?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务员招考专业考试重要通知
下一篇文章:没有了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