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教育>>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北大教授质疑高考改革:借考试费敛
改革高考弊端应有的基本理性 
教育部:明年高考不会分几次考
13次高考又见现代版范进现象
2007年高考明起报名  全面实行网
明年高考本月25-28日报名 四种对
明年高考报名提前至1月 全部实现
韩国高考论题爱用《庄子》《论语
成人高考评卷结束 4种查询途径公
高考奇才四次考进名牌大学3次被退

全国统一高考制度何时能改变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12-27 11:36:46 来源:人民网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4.考试时间过长,且时点选择没有体现以人为本

  过去全国高考的时间是7月的7、8、9日三天,由于这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在多年的呼吁之后,现在已改为6月的7、8、9日三天(有的省再长一些)。但是6月上旬依然是相当热的。结果,总有同学在考场里热晕了、热燥了,总有人被送上救护车。本来长时间复习已经筋疲力尽了,然后再来猛考,又是30多摄氏度的高温,学生的身体怎能不受影响呢?笔者早就提出,要改就改到五
一或更早,以体现“以人为本”。

  高考时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太长,一考就考三天(或更多)。考生连续三天不能休息,好人也考病了。一年才365天,你花1%考试,有必要吗?一天考完不行吗?完全可以。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不同科目的卷子放到一起考呢?如果一个科目有100个要点,我们不用100个要点都考,完全可以随机抽取10个要点来考。这其实还有利于试卷的保密和考核的准确度。

  5.僵化的总分录取模式

  目前的录取模式由于其统一性,不可能考虑分数的结构。多年前我就提出,比如说只考两门课,满分是200分的话,如果有两个人,A考150分,B考149分,如果录取的标准是150分,A两门课都是75分,B考149分,但数学考100分,语文只有49分。按照现在的标准只能是150分上,149分下。实际上对这种单科非常突出的,应该有特别的办法。如果是高校自主考试录取,则对数学重视的学校一定会录取149分的。同样或相近的总分,其内涵不同,含金量不一样。

  统一高考制度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

  统一高考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它与素质教育是对立有余而促进不足,否定了人的个性,把人才培养等同于追求高考中的高分,它认为高分录取的中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以及在今后的工作中表现一定是优秀的,而如果不优秀,也并非与统一高考制度有关。

  据云南师范大学孟照彬教授在“大学自主招生:高考的最终走向”一文中介绍,国家教育部2-3年前对涉及10个省市的14000名学生、1000名教师、100多名家长所做的问卷调查结果是:86%的学生不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而80%的老师只会这一种教学方式;62%的学生从没学过选修课,72%的学生没有机会或从没参加过实践活动课;85%的学生认为分数不能反映自己真实的发展状况;69%的学生对学校公布成绩感到紧张害怕(《湖北招生考试》2004.6,4页)。毫无疑问,这一结果主要与直接原因就是现行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而从上述调研结果也可以推测,如果对全国的高中生(他们理应在高考问题上有决定性的权利)做一个大范围抽样调查:你喜欢全国统一的高考制度,还是各高校多样化的自主考试?其结果一定是后者。

  统一高考与中学素质教育的对立,其对人的个性的抑制与对学生创造性的阻碍是铁的事实。很受中学生欢迎的南京素质教育模式在2004年统一高考中败下阵来再一次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李晓明,“高考制度亟待改革”,《教育文摘周报》2005年1月12日)。

  否定统一高考并不是否定高考,它只是把高考的权利由政府复归到高校。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由于高校之间的竞争,由于不同的高校必然采用不同的录取标准,因此这样做,根本不可能重现“文革”中的“学工、学农、学军、不学文化”的恶果,也不会把“学工、学农、学军”与“学文化”对立起来,“学文化”也不会只围绕统一高考的指挥棒,不同的学生自然会发挥不同的优势。人们早已公认,我们的中学生为考试而学的无用东西太多,工、农、兵、商、家务却学得太少,他们成年但没有长大。

  有人说,“没有不好的统一高考,只有不好的考生”,并提出了一个“规律”:中小学期间厌学的孩子,成人后在社会生活中意志品质都有较明显缺陷。而为了论证统一的高考制度没有否定人的个性,提出了这样一个论证逻辑:学校教育对人的个性形成影响最弱,因此由学校教育决定的统一高考对人的个性形成影响也就很弱,所以统一高考制度不可能扼杀人的个性。他们说,“在人的个性形成过程中,影响力最大的是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是最薄弱的环节。……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单靠12年的基础教育就培养出学生的创造力,只能是妄想。……基础教育的承载力是极其有限的,不可能把人生、社会的所有问题都押在基础教育身上。”(《湖北招生考试》2004.10,6页)。这些意见不值一驳,因为明显有违生活常识,但出现在正规的教育杂志上,却显然并不是个别人的观念了。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2页  1  2  3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报考体育专业考生 裸眼视力不低于4.7
下一篇文章公务员招考合格线可下浮 网站火爆部分考生查询受阻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