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教育>>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清华大学被认定为驰名商标 主要用
调查显示中国子女教育支出接近家
全国各地大力开展公民旅游文明素
美国高校旅游成潮流 家长深度介入
教育部:高校搞形象工程致教学条
上海将普及学前3年教育 制止学前
严介和一年后彻底退出太平洋建设
教育部首次回应北京取缔非法打工
研究生教育综合排名出炉 中科院位
教育专家学者:“老师不应带病上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炮轰应试教育害人害己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11-3 15:38:19 来源:中国青年报(北京)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认为应试教育可能导致犯罪

很多十二三岁的孩子被送进戒毒所应试教育和未成年人犯罪存在因果关系

最近在昆明一些禁毒所的视察,让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刀美兰格外心酸。尽管当地一所接一所地盖禁毒所,但现在很多禁毒所已经人满为患,无法再接收吸毒者。更令刀美兰震惊的是,很
多被送来戒除毒瘾的竟然都是年仅十二三岁的小孩子。

心怀忧虑的禁毒所的工作人员把反映情况的材料交给刀美兰,希望她帮助呼吁。“我们的接班人、我们的下一代怎么办?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在日前召开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说到这次视察经历,仍然让刀美兰委员激动。

毒品、网络游戏和色情暴力传播诱发未成年人犯罪,这些让每个父母都担心的问题,成为此次会议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时众多委员关注的焦点。

许嘉璐副委员长注意到一起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最小的“大姐大”年仅8岁,竟然着指挥几个十三四岁的孩子。他带来的一组来自教育部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校园里发生的毒品、暴力和性犯罪不断抬头,青少年犯罪问题突出。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上升一倍以上,而且65%以上都是团伙犯罪。游戏、网络成瘾的超过20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在迅速上升当中。

与之对应的另一组数据则显示,36%的中学生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心情郁闷、紧张、疲惫、厌烦、焦虑和恐惧。中学生对学习很有兴趣和比较有兴趣的比例不到50%。由于高考竞争激烈,80%以上的学生产生了“失败者”的心态。

在王永炎委员看来,这两组数据之间存在着某种因果关系。“应试教育这种导向如果不从根本上扭转,厌学、辍学的问题解决不了,会导致未成年人犯罪严重,解决起来将十分困难。”

王永炎委员今年到西部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发现不仅是县城,包括乡镇的一些街道,一条街竟然有5个以上的网吧。很多未成年人在网吧中沉溺于虚拟游戏。他说,由于很多学生对学习没兴趣,他们先是逃学,后来就辍学。这时候,与枯燥乏味且负担沉重的学业比起来,网络游戏等娱乐格外具有吸引力。沉迷于虚拟游戏对未成年人造成了严重伤害,他们流浪、打架斗殴、偷窃,最后走上了犯罪道路。

“应试教育这条粗线越描越粗”,被王永炎委员视为很多未成年人逃出校门、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源头。

过分追求升学率造成“学生为了‘分’,教师为了‘钱’”

无论此前分组审议《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还是此次审议《未成年人保护法》草案,应试教育之风愈刮愈烈都让委员们揪心。

陈士能委员有两个小外孙女,一个今年刚刚上初中,还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两个小女孩儿周末、节假日和暑寒假几乎没有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玩耍时间。她们必须去补各种课程,或者是奥数课、英语课,或者是语文、珠算课。

“她们现在的学业负担,比我们在青少年时代要重得多。”陈士能委员看着心疼,却也不敢松懈。“因为社会竞争很激烈。你如果不去补习,你就上不了好初中和好高中,大学就更不用说了。”

正是这种担心,将家长和孩子绑上了应试教育的“战车”。受邀列席此次常委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朱善萍是江苏省南京市外国语学校教科室主任。她到北京之前特地问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有什么期待,“学生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家庭作业少一点,希望书包轻一点”。

作为英语特级教师,她在全国各地作教育权益讲座时发现,有的学校早上5时半就让孩子起床,一直到晚上10时孩子还在学校。每个桌子上都堆着厚厚的教辅书,孩子课外活动时间和自习时间很少。有的地方星期六全天补课,还有的学校一个月只放半天假,有的学校甚至一个月放一天假。孩子们长期处于这样的高压状态下,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我们这一代人,包括老一代人都没有经受过这种长期的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大家都发展得很好,为什么要把孩子压迫成这样呢?”朱善萍说。在她看来,沉重的高压式学习占用了孩子大量的时间,孩子没有时间思考,甚至连跟父母朋友交流的时间都很少。

许嘉璐副委员长带来的教育部的调查显示,有72%接受调查的校长和教师认为,学生急需要加强的素质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吃苦耐劳;有71%的校长和老师将诚实守信排在第二位。再往下排才是学习能力。许嘉璐副委员长说,这表明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和校长们很清楚,目前孩子最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但应试教育令他们无暇他顾。

王永炎委员尖锐地指出,现在的社会风气和有些政策仍然引导学生和家长注重分数,引导学校注重升学率。这导致“学生为了‘分’,教师为了‘钱’,或者说教师是为了学生的‘分’”的现象严重。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  1  2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博士因英语未过六级没拿到学位状告母校
下一篇文章:没有了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