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老师不能一味地搞科研,传道授业也是重要的任务。今后暨大在制度层面会做改变,既要鼓励一部分科研能力强的老师,对那些兢兢业业上好课的老师也要大力表彰,并从考核制度上加以配合,鼓励老师上好课教好书。
革新:改变制度 开始“养士”
“你三年不出成果,也不必紧张,甚至允许你失败。一个大学不能急功近利”
记:现阶段发展之中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什么?
胡:“大学之大,不在于有大楼,而在于有大师。”暨大发展最大的困难就是师资。但放眼全国高校,情况都几乎一样。大师不多,高校都在抢。
办学经费也是问题。我曾经去过美国的明尼苏达大学考察,它一年的预算是17亿美元,如果放在中国,放在暨大,我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花掉这笔巨款。
目前港澳台侨学生和内地学生同等学费后,学校在学费上的收入大幅减少,这对办学肯定有影响,现在的办法就是开源节流。
此外,有限的校区面积也限制了暨大的发展空间。
记:现在许多高校老师面临考核成果的重重压力,很难杜绝浮躁之风。我记得中大校长黄达人曾说过:大学之“大”,在“养士”胸怀,要让“孤独的思考者”专心搞研究。而暨大对教师的考核是非常严格的一年一考核,对论文数量科研成果有非常具体的规定,这样的考核制度能让老师潜心做学问吗?如果有个老师潜心研究十年才出成果,暨大能提供这样的环境吗?
胡(笑着提高声音):我可以告诉你,暨大马上就有这种环境了!
考核的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压力,我们也意识到现有教师考核制度的弊端,导致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明年起,暨大的考核方式将有所改革,不再是每年考核,可能改为三四年考核一次。就算你三年不出成果,也不必紧张。只要经过学校专家组评审,证明你三年内确实有进行研究工作,就算未出最终成果,我们也允许你不参加考核。我们甚至提出允许你失败,这样后来人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记:除了改革考核制度外,暨大还会不会像去年一样在海内外招兵买马?去年公聘了张铁林为艺术学院院长,引起很大关注。
胡:在加强师资队伍方面,也不能急功近利。我们现在也转变了思想,引进人才当然很重要,接下来暨大还会继续做,主要是引进院士大师等高端人才,但更重要的是立足本校,着力培养本校3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这种培养要有长期的过程,但不着急,一个大学不能急功近利。
压力:侨教优势 不忧生源
“暨大在海外华侨华人圈的品牌效应不是其他学校一下子能取代的。”
记:暨大原来是招收海外学生的“特区”,现在国家放开海外招生,清华、北大、中大等高校同样可以招收华侨学生。在这种背景下,暨大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如何在名校生源战中占优?
胡军:我相信会受到影响,我们也感觉到有压力,不过影响应不会太大,因为我们自己也一直在努力。
100年来暨大在华侨教育方面的积淀,使学校在海外华侨华人圈的影响力很大,这种品牌效应不是其他学校一下子能取代的。从今年的招生情况看,海外生源反而有增加。
更重要的是,暨大经过多年努力已经摸索出一套针对海外学生的教学方法,针对海外学生教育背景不同而实施的分流教学,针对外招生不同的文化基础实施分类教学及特别编写的外招生教材,这都是暨大的优势。加上暨大地处广州,毗邻港澳,相似的人文生活习惯,接近的语言气候环境,同样促使侨生更乐意选择暨南大学。
记:在其他高校大幅扩招的背景下,暨大一直维持稳定的招生规模。今后会不会考虑扩招?
胡:近年来我们的招生计划的扩大主要放在海外。同时我们也考虑在广东扩大招生。
多年来因校区问题没扩招,国内学生规模一直维持在3800人左右,其中广东1000人左右,这对于大学来说,太少了。如果解决校区问题,我们也有能力适当扩招,为提高广东省的人才培养做贡献。
【人物·胡军】
胡军,1957年2月出生于辽宁本溪,吉林省梨树县人。1985年暨南大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85年9月留校在暨南大学企业管理系任教。1994年获得教授任职资格,1996年成为博士生导师。
1991年7月至1992年12月赴英国伯明翰大学经济学院进修博士课程。1998年任暨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2000年任暨南大学副校长。2005年12月任暨南大学校长。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学科带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