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娟7岁的时候,父母亲就 离婚了,她归父亲抚养。离婚后,陈娟的母亲就到萧山城区打工,陈娟住在闻堰的外婆家里,由外婆照顾。母女俩聚少离多,一般一周见一次面。陈娟在闻堰读完了小学。
父母的离异对陈娟的影响很大。陈娟曾对母亲说:“下雨天,人家小孩都有两个大人来送伞,来接,只有我一个人孤零零的。人家同学都有家长去开家长会,就我没有……”
老 师对她的印象也是“有点孤僻”,常常独来独往。这种变化,到了陈娟读初一时有所加重。
后来,陈娟搬到萧山城区和妈妈住在一起。但是原来嘴很甜,见到熟人都会主动打招呼的陈娟已不复存在了。就连邻居们也渐渐对陈娟的印象不太好,觉得她时常晚归,平时看不到人,“总感觉和一般的孩子不太一样了”。
这个时候因为陈娟的母亲工作很忙,晚上需要住在工作的地方,陈娟开始了独自居住,上学经常迟到早退。充分的自由和无人监管,让她结交了一些小姐妹。而她的性格也越来越倔强,容易发火,做事不太考虑后果。
而在学校里,班主任跟家长联系,陈娟的父亲偶尔会去,也当着老师的面说她几句,陈娟的母亲却从没去过学校。就连陈娟办退学的事,也是她父亲来办的,她母亲在去年年底才知道陈娟退学了。
为了防止陈娟再在外面晃,年后,她母亲给陈娟联系了工作,在一个公园的棋牌室做服务员,倒水倒垃圾之类,但是陈娟不愿意做,说过几个月再说。之后没多久,就出了事。
和陈娟的母亲一样,正在读高三的在校生曹玲,她在父亲和别人的眼里是个内向文静的好女孩。
她母亲去年4月因病去世,家里就曹玲和父亲两个人。父亲很早就下岗了,四处打零工,家庭条件并不宽裕,父女沟通有时不怎么顺畅。但社区居民对曹玲的印象是这个女孩很文静很内向,假期里也参加社区活动,帮忙出黑板报。在学校里,曹玲也在班里常出黑板报。
情感教育缺失下对生命的冷漠
陈娟的母亲一直想不通女儿怎么会做出这么残忍的事情,在她眼里,陈娟胆子很小。“我买了个鸡给她吃,杀鸡时让她帮我抓住鸡翅膀,她马上逃开了,说我宁愿不要吃这只鸡。看到老鼠钻出来,她也要吓得跳起来的。”
在一般人眼里,女生往往与暴力绝缘。可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5名行凶者中,4人竟是女生。一位办案多年的资深警官说:“女孩子在犯罪中表现出的暴力程度,大体可以反映出目前一些青少年对暴力的一种心态。”
当文静、柔弱的女孩子,开始用暴力来解决问题时,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真的需要重新思考和反省。
在杭州一个学生家长论坛中,不少孩子正处于 青春期的学生家长纷纷就此发表评论。
水香苑清说:我觉得家庭教育出了问题。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做父母的都非常溺爱孩子,生怕自己的“心肝宝贝”在外面“吃亏”。于是传授给孩子一些“不吃亏”的方法,如何与人“针锋相对”啊,如何骂人、打人啊,等等。如此教子,虽说能培养孩子争强好胜的性格,但最终也有可能把孩子培养成打手或杀手。
木子的妈说:很多家长往往在满足子女物质要求之余,而忽略与他们沟通。我女儿正处于后青春期,情绪也是一会高潮一会低潮。我和她爸更是提心吊胆。奉劝子女在外地读书的家长,没有手机的赶快买,宿舍没有电话,要求学校赶快装,只要有一天听不到子女的声音,就忧心忡忡的。
琪琪爸说:现在的孩子不能与以前的孩子做比较,社会不是从前的社会,压力也不同从前,孩子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了一些他们这个年纪不应该掌握的知识,往往应该掌握的心理及生理变化却由孩子们自己畸形完成。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们的心态会自闭;而在家里,父母很少能真正听听孩子们每天都在想些什么。在学校里,老师关注的只有学习、只有成绩,十几岁的孩子看似风华正茂,可心中不知淤积了多少阴暗。
杭州市青少年热线心理咨询师杨迪老师,听到这起学生杀人案,她感到非常痛心。“这起命案再次折射出我们长期以来在孩子教育中的一个缺陷——‘对生命尊重’的教育缺失。”
“这导致我们的青少年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也对自己生命的漠视。除了伤人、杀人,还包括自杀。”她说,正是由于学校和家庭情感教育的苍白,更强壮、更聪明的青少年一代,反而少了善良之心、同情之心。无论是学校、家长、还是社会更关注的是孩子或学生如何去竞争,而如何爱护、同情、帮助别人慢慢淡出。“这种冷漠是最可怕的。”
家庭监管失控下的暴力倾向
当时萧山警方接到报案,大家都很惊讶,犯罪嫌疑人年龄都这么小,却做出这么恶劣的案子,警方也觉得很难理解。据了解,这几个人平时非常爱看恐怖小说,主要犯罪嫌疑人陈娟平时充当“大姐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