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社会嘹望>>教育>>正文
2005年12月26日 13:51:41 星期一
资料搜索
    
相关文章

中山大学80名学生出家清修 体验宗
妇女拾荒供儿读大学受辱 被扇耳光
大学生低姿态就业:是无奈之举还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菲尔普斯获诺贝
闲得无聊大学新生性骚扰“110”
大学生在公交车上让座反被扇耳光
不要把名牌大学办成“富人私塾”
大学新生消费超支频陷经济危机
江苏扬州36名大学生回炉读中专 月
求职要小心 “黑中介”坑了20多名

大学里的贫困女孩:一天伙食费才3元
 
中网资讯中心 时间:2006-10-10 17:37:55 来源: 天府早报  
 添加到收藏夹 字号选择【 】 / 双击滚屏 单击停止

教育部发言人:呼吁援助中国穷孩子是无知!

10月
7日,随着夜幕降临,国庆7天假日的最后一个夜晚到来。23岁的川大女研究生小凤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学校寝室,深深出了口气。长假期间,她找了一份短工,一天60元,7天算下来,应该有420元的报酬。家里上一次寄来生活费,已经是上学期的事情了,辛苦熬到今天,她得为即将到来的冬天想办法……

面对自己的一个身份———贫困生,小凤有些酸楚:得忘记这个节日,却不得不感谢这个节日,让她又多了一份填饱肚子的收入。

在经济煎熬的同时,一些贫困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抗拒师生善意的同情,在人际关系上趋于封闭。调查显示:有40%的贫困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受到打击;更有近20%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对社会持极端的观点,影响了心理健康。

贫困生们备受关注,却独自孤独———不仅仅在经济上,在心理上,他们也挣扎在“温饱线”。他们的渴望是:有一天,扯掉了贫困的标签,没有阴影,能看到自信的自己。

人物一:小凤

手上满是茧疤不敢给人看

缓缓将双手伸过来,小凤的表情很复杂———让对方看到自己满是茧疤的双手,这是她表达的一种信任。

9月29日下午,坐在记者面前,身着简单的白衣、休闲裤,小凤有些紧张。面对服务员递过来的单子,她没有抬头,用很低的声音慌张地说:我不要,我就喝这水。

小凤说,自己一次也没有来过这种咖啡厅,这里“奢侈”的氛围让她感到紧张,不敢张望。

一天的伙食费3元

早上一个包子,中午一两饭,晚上是面条或者稀饭。食堂最便宜的素菜是莲花白,但是食堂不一样,价钱也不一样,北门活动中心一楼食堂的莲花白,最便宜,5角钱一份。

算下来,3元左右———在四川大学,从读本科开始,直到研究生,这是23岁的小凤一天的伙食费。

尽管这样,她依旧对家里心生愧疚。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檀墟镇、赖屋村”,停顿了3次,她才吐出这个再熟悉不过的地址。在这个偏远的山村,一家7口,靠田吃饭的普通农户,能喂饱家人已经是不错,但4个孩子一上学,学费自然成了家里的最大难题。这个学期赊一下,下个学期赊一下。这是小凤已经习惯的上学方式。

当小凤收到四川大学录取书时,妹妹已经辍学在家,两个弟弟一个高中,一个初中。揣着3个叔叔凑齐的5000多元学费,家里只给她买了一张坐票到成都。临行时,因为不放心一个女孩子第一次出远门,父亲想办法凑钱补了一张站票,一起上了车。

39个小时的路程,两父女轮流站,就这样撑到了成都,成为她至今难忘的情景。在老乡的寝室里挤了一晚后,父亲就赶回了广西。

劳累的不仅是人,小凤那双质量太差的鞋没有撑到迈进川大校门,就裂掉了,幸好男老乡拿来了一双拖鞋,也就这样穿进了寝室。

衣服多是别人给的

第一次离开家到达陌生的城市,小凤开始独自面对贫困。

大学本科,除了第一年的学费,后面3年的学费都是贷款。大三、大四的奖学金都陆续还了贷款。家里断断续续地寄来些钱,回想起上一次,家里寄来400元钱,已经是上个学期的事情了。每一次,小凤总是尽量用最省的方式用很久。

像其他贫困生一样,精打细算已经成为了习惯:一天的伙食费在3元左右,一个星期的生活费在30元左右;参加校园文明监督队,一次酬劳10元,一周4次,差不多够吃饭;运气好时,偶尔找到一份家教,又是一笔收入……

小凤的大多数衣服都是人家给的。在成都读书这几年,就在九龙商场买过一件25元的T恤。最喜欢夏天,最害怕冬天,因为没有“真正”的毛衣和御寒的大衣,她的办法很老套:重叠穿。小凤不能像其他女孩子一样,以美为标准选择衣服。

有了30元以上的钱,就锁起来,平时身上只带10元;遇见别人找回的50元,要看几遍,“50元对我来说已经很多了。”

这些钱,勉强填饱了这周,再挣下周的,但是对于学费,却是杯水车薪。

因贫穷而感受“界限”

小凤的手看上去黑,触摸手心,茧疤生硬得烙手。

这双手,在过去的20多年里,除了笔,接触最多的是田里的庄稼。

她有些不好意思了,“不像女孩子的手,看见人家白嫩的手,哎呀……”小凤说,一看手,就知道是不是贫困生,因为经常干活的手,很粗,不是白白嫩嫩。“反正我的手,都不敢给人家看。”

贫穷感受到的“界限”,高中时,从村里到县城里读书,小凤早就领略过。“担心瞧不起?不是担心,本来就有。”她说,这种距离感,成绩再好也无法拉近,“如果城里的孩子主动和我说话,心里觉得这个人好好。”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  1  2  3  

作者:  责任编辑:蓝宝石 

[发送给好友]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文章民办校长街头为贫困生筹款 网友质疑其利用爱心
下一篇文章:没有了

中网资讯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出处:中网资讯”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网资讯中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中网资讯或中网资讯中心”;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网资讯)”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投资建议;
③ 如因我站作品内容等方面涉及到您的版权问题,请在自文章发表之日起6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站将及时进行删除。
※ 联系方式:中网资讯管理协调部 邮箱:cnwnews020#126.com(请将#换成@即可)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