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赵是小栗和小倪的同学,他说:“小栗在学校很少和同学来往,也没见他有什么朋友。8月5日小倪跟我说了这件事以后,我很难相信小栗会干这样的事情。”
“当我第一眼看到他的时候,也有些不相信是他干的。他个子不高,有点胖,看上去很憨厚。他的父母也很朴实,一看就是老老实实的农民。”王警官说。
“他跟姐姐说过想自杀”
事情被查清之后,小栗变得更加烦躁。“他每天都把自己关在家里,连出去上厕所的次数都减少了,他经常一个人躲在屋里哭。每天吃饭时,他什么也不说,吃完饭就回屋了。”小栗的母亲皱着眉,眼睛里闪着泪光,“他跟他姐姐说过,他想自杀”。
邻居朴大妈说:“每次他家就剩下小栗一个人时,他妈总是托邻居帮忙听着点家里的动静,怕孩子有什么意外。”为了让小栗的烦躁有所缓解,父母最终把他送到了附近的一所中学复读。“隔上几天我会去看看他,真怕他有什么意外。”小栗的母亲说。
家长没勇气登门赔礼道歉
据小倪的母亲讲,最让她想不通的是:“既然孩子的错误已经犯了,家里也应该出面说句话,不论是道歉还是解释,总要站出来啊。可是现在近一个月了,对方连一个电话也没打过。”
而小栗的父母,自从得知自己的孩子犯了错误,心理压力一直很大。“都是父母,我能够感受到人家父母的心情。对他们,我很内疚。”小栗的母亲说,“我现在的压力真的很大,一方面怕自己的孩子出什么意外,另一方面也在关注对方孩子上大学的进展。”
其实,小栗一家一直就有着登门道歉的想法,可始终没有勇气。“造成了这么严重的后果,我觉得给人家打个电话道歉,都有些失礼。只有登门赔礼道歉,才足以表达我们的歉意。人家提出什么要求,我们都能够理解、接受。毕竟这都是我家孩子的错误。”
事件追访
专家:篡改别人志愿是一种发泄方式
什么原因使“看上去很老实”的小栗,去篡改别人的志愿呢?就此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博爱心理咨询中心专家、心理学博士孙玉晓。
孙玉晓指出,小栗现在的精神状态,与其家庭和个人性格有一定关系。在他的潜意识里认为:由于家庭的原因,我无法掌握自己的未来。那么当他有机会左右别人的命运时,他就很有可能以一种报复心理犯下错误。小栗很少与别人交流,经常玩电脑,这使得他对家人和周围的人更加冷漠,从而导致了他孤僻的性格。孤僻发展到一定阶段,也需要发泄,而篡改别人志愿只是他发泄的一种方式。由于平时不被重视,所以这时他才会感觉“有成就感”。
在对小栗的心理进行分析的同时,孙老师对家长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应对孩子适时鼓励,关心他,而不要简单粗暴地泼冷水。
招办:这是网上填报高考志愿第一案
记者就此事在门头沟区招生办公室采访时,一位高招办负责人透露,今年是网上填报高考志愿的第一年。这起私自篡改他人志愿的案例,是自网上填报高考志愿开始以来的第一例。
“这件事也给我们上了一课,以后网上填报志愿肯定是方向。所以我们在以后的招生中要加大对密码保护的宣传,同时也要向考生强调,偷看别人的密码或修改别人的志愿是错误的,甚至是犯罪。”这位负责人强调。同时,该负责人指出,这件事情发生以后,区招办一直对其进行着积极的处理,比如安慰小倪,并为小倪寻找合适的学校。小倪在接受采访时也曾表示:“区招办的老师对我这事,真的很上心。”
律师:是否构成犯罪要看后果严重程度
警方结案后,并没有追究小栗的任何责任。警方的解释是:“在我国的现行法律中,还没有对这种案例的处理作出相关规定。”
而北京宏健律师事务所郝龙荣律师认为,这个案例是有法可依的。2000年全国人大颁布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其中第四条规定:“非法截获、篡改、删除他人电子邮件或者其他数据资料,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郝律师说:“对于这个案例,构成民事侵权,这肯定是毫无疑问的。而从刑事上来讲,他肯定是有这个动机,实施了一种犯罪行为,造成了一定的侵权。但是,是否构成犯罪,是否追究刑事责任,这要看行为造成的后果是否严重。”
深度启示
警方:输入密码时应避开他人
这件事情的发生,在警方看来并非偶然。小倪在网上填报高考志愿的密码仅仅是几个“X”,而且是在一个公开的场合,没有任何保密措施的情况下进行操作的。这就很容易造成密码等信息丢失的后果。
由此,月季园派出所的王文嘉警官提醒考生:“要提高防范意识,经常、及时地更改自己的密码。在使用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时,尽可能地避开他人。争取在一个安全的情况下进行操作,以保障自己的网络信息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