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美女记者为救溺水者放弃报道引发争议,对话本报认为生命比新闻重要
■对话动机
本月10日,河南郑州黄河段一名13岁的女孩落水。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曹爱文赶到现场,在现场无人懂得急救知识的情况下,曹爱文放弃报道,对小女孩实施急救,但没能挽回女孩生命,曹爱文为此流下眼泪。她放弃报道而救人的做法引发争议。昨日中午,曹爱文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回忆事情经过并回应争议。
■对话人物
曹爱文23岁,河南开封人,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于去年从天津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毕业。半个月前,她因放弃采访对一溺水女孩施救而成为争议“明星”———有人质疑其救人行为属作秀,有人认为她应坚守记者职责完成报道,但更多的人称赞她为“中国最美丽的女记者”。
曹爱文通过胸部按压、人工呼吸等急救手段没能挽回女孩生命。
引起争议的两张照片:急救时,曹爱文的工作牌正对镜头(上图),这张照片让一些人质疑救人是在作秀。没能把孩子救活,曹爱文哭了起来(下图),这张照片感动了很多人。
围观者都不懂急救知识
新京报:回到救人的那天,你是什么时候知道女孩落水这个事情的?
曹爱文(以下简称曹):7月10日下午5点多,有观众给我们电视台热线打来电话,说在花园口黄河游览区附近,有个小女孩落水。接到线索十几分钟,我、摄像和司机就赶到了现场。
新京报:当时现场是什么情况?
曹:当时消防人员、营救人员和村民都在进行打捞。
有上百人在围观,小孩还没有救上来。一个小孩说,此前有两拨小孩在河边打闹,有个女孩不慎踩空掉在河里。接着,我采访了一个打捞的消防人员,问他们采取了什么方法救援。就在这个时候,小孩被救上来了。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有好新闻了———孩子被救上来了,就有了现场和画面。
新京报:当时你还是一个记者的想法。
曹:是的。我第一时间就跑过去,只想着拍新闻,并没想会去救人。跑到跟前时,看到很多人围在一起,有人喊:“让开,让开!”还有人喊:“通风,通风!”这时候我才发现,120不在。当时头都懵了,感觉特别无助,就赶快给120打电话,结果黄河区域这一块信号不是太好,最开始没有联系上。
新京报:当时有人对小女孩施救吗?
曹:当时有位村民给小女孩控水,把女孩子的两条腿拎起来倒立着,脖子还硌在石沿上。开始我以为他们懂急救,结果一看,小女孩的脖子硌在那儿,就算是正常人也非常危险,何况是救人?我意识到,原来村民们不会急救。
新京报:围观的人都是什么心态?
曹:当时除了几家媒体的记者外,大部分都是村民。
我想有人还是很热心的,但是没有人懂急救知识,当然也有冷漠的人。
新京报:你此前对急救知识了解多少?
曹:我父母都是医生,我妈妈心脏不太好,爸爸不在家时必须靠我,所以我对一些急救知识必须了解,多少耳濡目染。但是溺水是头一次碰到,我只是知道有一个呼吸按压比。
新京报:呼吸按压比是一个什么概念?
曹:就是吹一口气,按心脏几下。小孩和大人是不一样的,这几年也一直在更新数据,原来是15比2,现在变成30比2.后来我打通一个县区的120,他们给我说是5比1(吹一口气,按心脏5下)。事后我才知道,其实这个比例是双人施救的比例。
事后,有网友说我姿势不对,我也很自责,因为自己并没有做到最好。我知道自己的能力有限,急救知识也有点匮乏。或许如果我懂得多一点,可能小女孩生还希望会大一些。
救人时忘记了记者身份
新京报:看到村民用土方法控水,你怎么做的?
曹:我当时说“不能这样控水,赶快平躺吧”。这时候120接通了,他们说赶过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我向他们确认了呼吸按压比,就开始施救。
新京报:当时小孩是什么状态?
曹:刚开始,我试探她有没有呼吸和脉搏,也不知道是出于主观愿望还是真的,我感觉她似乎有那么一口气,有那么一点希望。村民控水后,小女孩吐出一些饭、西红柿、白沫等,从嘴角一直到地面。
新京报:你当时做了什么?
曹:我先帮她清除了口腔异物,接着进行心肺复苏,做人工呼吸。开始时,孩子的脸色、嘴和手脚都发青,经过急救有所缓和。我们以为孩子有救了,特别高兴。可是她一直没有反应,渐渐的,连我自己都觉得,生存的希望不大了。
新京报:这时候,你还记得自己是个记者吗?
曹:从孩子被捞上来,我发现没有120后,我就把自己是被派出来采访的事情给彻底忘掉了,根本就没有想起这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