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参加禅修的同学对四祖寺的明奘法师印象深刻,明奘法师是中大85届气象学的学生。现在他还在网上开设论坛,专门弘扬佛法,解疑答惑。同学们说明奘法师常说,“出家当和尚并不是山顶洞人,还是得跟上时代”。
[最有趣]
与高僧“斗机锋”
每次 禅修,都有法师为学生做佛法讲座。“原来我看高僧,觉得他们披着一层神秘色彩,普通人很难融入他们的生活,经法师一讲,大家的距离接近了。”聆听大雄寺印澈法师的讲座后,姜福滨对佛教有了新认识:学佛学和上大学一样,不过我们学习的很多是技术,他们学习的是智慧。
陈健来说,和寺院高僧交流后,有如沐春风之感,“真正有修行的和尚都博学善辩,与平时在大街上遇到化缘的和尚完全不一样。”陈健来每次参加禅修活动,都会与高僧们“斗机锋”(佛学哲学上的辩论)。尽管是辩论,但高僧们说话从不偏激,常常是柔和而有说服力。
“无我茶会”是最让学生津津乐道的一项活动:每个人自备茶具围成一圈,每人各泡四杯茶,三杯奉给左边的茶侣,一杯留给自己,三泡后可随意选择其他茶侣,互相行礼奉茶。
因为茶会形式有趣,大家乐此不疲,到处寻找目标奉茶。小小一杯茶,多喝几次让人频频想上厕所,以至于后来茶会时,同学们看到熟人就躲。一位女生说,正因为如此,“无我茶会”被大家戏称为“不要奉茶给我的茶会”。
■对话
“举办无我茶会
学习消除自我”
指导老师肖平称体验中已尽量淡化纯宗教内容
记:您是外语学院的副院长,为何开设这门关于宗教的公选课?
肖:开设宗教这门课,是为了推广博雅教育,从人文的层面上提升学生的心灵和思想。
记:为什么您除了讲课外,还要带学生们亲自去体验宗教生活?
肖:就像我们研究汽车,不能整天研究画图,要到工厂里面去看看汽车是怎么开的,请工程师讲讲制造流程是怎么样的。道理是一样的。宗教是比较敏感的内容,在体验过程中,我们会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我们不指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门宗教,通过参观、体验,主要是想让学生们了解完全不同于现实生活的一种生活方式。这种体验,既不是作为宗教信徒式的,也区别于一般的游客和香客。
记:您组织的历次禅修清净行活动,是否得到了宗教机构的支持?
肖:是的。我们会事先与宗教机构协商,要求把纯宗教的内容淡化,不允许对学生做宗教宣传,学生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来体验。但寺院里的规矩,我们会要求学生尽量遵守。毕竟我们是去坐客,要尊重主人家。比如这次禅修,发现有营员偷跑出去吃香肠,这种行为,我们就会马上批评制止。
记:参与禅修的学生对宗教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外,我听到学生们还有许多感悟,说得最多的是,在那种环境下,心灵清静、平和了许多。
肖:组织这样的活动,也是希望学生对自己的生活态度有所反思。现在很多大学生会为奖学金等外在的事物,争个不休。社会上总是在提倡自我,像举行无我茶会,就是倡导另一种精神——消除自我、学会感激,理解在社会上你付出的努力和你获得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对等的。
有些学生体验后,可能是一时冲动,马上就想皈依佛门。这个原则问题,我们是不允许的。作为指导老师,要对学生负责,但假如这样的学生回来后还是坚持要皈依,那就是个人行为了,我们也不能干涉。(来源:南方都市报)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许黎娜实习生 王纯毅
本版摄影:中大“宗教的多元认识与实践”项目组 (C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