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中谍3》是好莱坞大制作来中国取景的一个尝试,不算成功但也不失败。如果我们以吹毛求疵的态度来对待,势必会导致中国从世界的商业片银幕上消失。
和许多系列动作片一样,《碟中谍3》到第三部开始显出疲态。该片缺乏第一部的缜密和第二部的华彩,男主角家庭生活的戏原本是为了增添生活气息,但无奈俗套连篇,并未达到《真实的谎言》那种妙趣横生的境界,也没有揭 示主角性格的多面性。
但《碟3》不乏可看性,几场追杀戏拍得也算称职,谈不上悬念,更谈不上突破。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最大的卖点是上海 等中国江南城镇的外景场面,但讽刺的是,这也差点导致它未能在中国公开上映。
《碟3》在美国公映后,中国有媒体发表评论,认为片中出现了有损我们形象的镜头,并呼吁有关方面禁映。这种观点或许是对文化差异的误解,但它确实会让中国错失向世界宣传的机会,也不利于电影业的“招商引资”。
谴责该片的理由之一是,影片中有旧式居民楼窗外晾衣服的画面。首先,我们要问:这是否无中生有?生活在南方的人都知道,由于空气湿度较大,不可能像北方那样把洗好的衣服晾在室内,而且烘干机在我国远不如西方普及,那么,衣服不晾在窗外又能晾在哪里?其次,这是否表现落后?我认为,在好莱坞眼里,这更多是民俗。其他国家的影片中也大量出现过类似画面,并没有自卑或自叹不如的涵义。很多我们认为落后的东西,在西方人看来未必如此,比如80年代刚开放时,我们对西方人关注中国破败的胡同非常不解,认为他们应该多拍我们的高楼大厦;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火柴盒式的楼宇的确非常难看,根本没有胡同和四合院那样的美学价值。
另一项批评:中国的城市岂能让坏人横行霸道。这倒不是一个真实与否的问题,而是牵涉到类型片的创作规律。所有的动作片中,坏人必须先占上风,然后英雄再战胜他们。如果坏人一露面就被逮住,故事还怎么发展?这是娱乐片的假定性所致,拔高点说是“艺术规律”。
由于好莱坞电影在全球不可质疑的影响力,一部好莱坞大片到任何一个国家取景,对该地的形象都会起到宣传作用。《音乐之声》对于奥地利,《末代皇帝》对于紫禁城,《魔戒》对于新西兰,均为当地旅游业带来了益处,这是任何商业广告或政府宣传无法比拟的。正因如此,很多国家千方百计通过退税等手段,吸引好莱坞剧组。卢浮宫最近提出一项颇为大胆的计划,不仅免费提供拍摄场地,还为电影剧组的融资牵线搭桥。像东欧的捷克、罗马尼亚等国都通过吸引西方剧组来拍外景,借此外力壮大了自己的电影拍摄实力。
当然,银幕上确实也出现过对当地的误读,比如《古墓丽影2》中的中国场面(并非实拍)离谱得有点荒唐,而70年代初某部007影片中的中国形象则带有污蔑色彩。但在我的印象中,有意的丑化应属极少数,更多则是出于文化误解,或者是我们自己太过敏感,反应过度。尤其是70年代请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来拍纪录片《中国》,然后对他发起典型的中国式大批判,其效果如同上演一部荒诞喜剧。
《碟3》中的上海和江南小镇表现得较为平衡,既有现代化的大厦,又有古色古香的传统民居,这也是西方游人赞叹的中国风景的双重性。不足的是,影片对于中国建筑的利用基本上流于“墙纸”,没有使之成为影片的有机部分,因此对西方观众无法刻下深刻的印记。
《碟3》是好莱坞大制作来中国取景的一个尝试,不算成功但也不失败。如果我们以吹毛求疵的态度来对待,势必会导致中国从世界的商业片银幕上消失。笔者曾就同类问题请教奥地利驻华大使,他回答说,《音乐之声》对奥地利的刻画其实并不准确,但对于外国人士来说,即便是稍不准确的印象,也要比脑子一片空白,更有利于该地。从这个角度讲,《碟3》对中国形象所起到的作用,多半还是正面的。c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