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电影是最流行、最重要的娱乐与交流手段。有着九十多年历史的印度电影曾蜚声于世,在中国也享有盛名。年产量一度超越美国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一的电影制作大国,给世界影坛贡献了一些著名的导演和一些优秀的作品,如《流浪者》和《大篷车》。如今的印度电影仍在坚持着它的民族个性,并进行必要的吐故纳新,期望能够在世界影坛树立新的名声。
英统治时期:萌芽与发展
印度电影的发展, 经历了漫长的过程。1895年岁末电影刚在法国诞生,翌年7月南亚港城孟买就响起放映机的马达声。从此,电影伴随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度过了百年岁月。灿烂的古印度文明令世人景仰,植根印度文化的电影以迷人的歌舞、深奥的哲理、人道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在世界电影之林中占有独特的一席之地。狄拉吉·戈温特·巴尔吉被称为“印度电影之父”,他的第一部电影《哈里什昌德拉国王》于1913年问世,标志着印度电影业正式诞生,巴尔吉用电影技术生动地表现了印度神话和历史传奇故事。在印度早期的电影领域中,有三位赫赫有名的电影制片人,他们为印度电影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除了巴尔吉外,其他两位分别是杰姆拉吉·弗拉姆吉·马登和S.N.帕坦卡尔。
1920年后,印度电影就具有正式的工业规模,从最初年产8部影片上升到1920年的18部,到1930年多达172部。从1920年至1930年的10年间,印度还涌现出一批新的影片公司和制片人,在建设电影企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使印度的无声电影进入了繁荣时期。进入20世纪30年代,新的电影公司有如雨后春笋,纷纷成立。电影不仅成了一种重要的行业,而且成了艺术表现的一种手段。印度电影业不断发展。到20世纪40年代,印度的电影内容发生了变化,所生产的影片中,以现实和历史为题材的影片居多。兰吉特公司拍摄的印地语和古吉拉蒂语影片《不可接触的人》就是一部反映印度社会问题的优秀作品,它抨击了印度的贱民制度,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1941年问世的代表影片有阿巴斯的《新世界》,它的主题歌大胆表露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要求民族独立的爱国主义思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了印度电影制片业的发展。1943年,英国殖民政府开始实行颁发制片许可证的制度,严格禁止拍摄与战争无关的影片。印度国大党对此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曾作出决定:“如英国政府不给予印度独立和民主权利,印度将不支持其反对纳粹和法西斯的战争。”此决议得到印度广大制片人的拥护与支持。英国政府针对国大党的上述决议又进一步采取了限制制片业的措施,要印度制片人每年至少为政府拍摄一部具有反法西斯战争内容的影片等等,否则政府将不配给制片材料。从此,政府对影片的审查更加严格,对一些宣传民族独立的歌曲、表现民族领袖形象和宣传甘地主张的影片一律禁止放映。在英国政府的严格控制下,必然出现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这种斗争情绪也反映在影片中。随着战争的发展,到1944年,印度电影企业的情况更加恶化,脱离现实的娱乐片进一步泛滥。
50年代到80年代前期:迅速发展
1947年印度独立,以后的一切情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电影题材和电影歌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前被英国殖民政府所禁止的各种文艺作品,如今相继问世,有些则被拍成影片。如孟加拉邦著名作家萨拉特·钱德拉的著名小说《真理追求者的道路》,曾一直被英国殖民政府列为禁书,现在被改编成为印地语和孟加拉语影片《萨维耶萨吉》上映。1948年圣雄甘地逝世,广大印度人民非常悲痛,有些影片公司拍摄了悼念甘地的专题影片。
到了50年代,印度电影市场有不少内容空泛、题材平庸的影片,因此这些影片不受欢迎,因而寿命不长,后来被内容充实,反映人民生活的影片所代替。拉兹·卡普尔自导自演的《流浪者》的出现,是印度电影新起点的标志。这部电影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了新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技术水平,影片表达了进步的社会思想,影片主题歌《我是一个流浪汉》在许多国家广为传唱,至今为中国人民所喜爱。1953年也出现了一批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优秀影片。比麦尔·洛伊拍摄的《两亩地》和《已婚的女人》就是有代表性的作品,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两亩地》在中国放映后反映强烈,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很深很好的印象。这时期最好的导演是萨蒂亚吉特·雷伊,他在成名作《道路之歌》以来大概拍摄了30多部电影作品,且其中不乏精品,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阿普三部曲”——《道路之歌》、《不可征服的人》和《阿普的故事》,而贯穿这三部曲始终的是面对一个充满挫折、死亡的世界而关于成长、承担责任的问题,被孟加拉人视为印度版约翰·克利斯朵夫。此外,他的关于拥有土地的贵族的作品中(如《音乐厅》)描绘了一些不可思议的墨守逐渐消亡的老传统的人们,而“觉醒女性”三部曲(《马哈纳加尔》、《大都市》和《孤独的女人》)则展示了深受印度传统压制并努力争取建立他们的身份认同的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