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艺伎回忆录》的导演罗伯·马歇尔,她说:“我告诉他:”我真心希望以后我们还有再次合作的机会,下次你有一部电影有地方给我,就来找我吧。你不必在意是大角色还是小角色,就来找我好了。我会给你拍的‘。“而对于《迈阿密风云》的导演迈克尔·曼,她说:”他非常古怪———一个疯狂的导演。他必须要得到他要的每一样东西,不管它是赛艇还是私人喷气机。很多导演都喜欢这些东西,但在中国导演没有那么多钱。“
关于自己
有记者问巩俐:“你在西方拍电影,你会在意国人怎么想你吗?”巩俐说:“我做我的事,为什么要在乎别人怎么想?”那和法瑞尔那段令人惊艳的情爱戏是怎么拍的?“情爱场面在最后才拍,导演让我们进入角色,感到放松,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会让人觉得尴尬。当我们做这些的时候都非常自然,我几乎忘了现场还有别人。”一个西方记者如此写道:“在一年多一点的时间拍了三部好莱坞大片可不是一件小事,但是巩俐并没有表现出特别兴奋,而是流露出资深专业人士的自信”。
还有记者写道:“她是个诚实的人”。
巩俐如此描述自己:“我非常直接,非常专注。我总是投入到我喜欢的事情中去。如果我对什么事不感兴趣,我就不会违心去做。
我学校里的老师就不怎么喜欢我。“她毫不掩饰对自己努力程度的自信:”对于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你想在某件事上做到最好或者成为最好的人,你就要不断挑战自己。“
3 镜子,镜子,告诉我
看看西方媒体如何写巩俐是件有趣的事情。他们通常把她在银幕上的表现描述成“冰冷、神秘”,而对她在私下的样子大加称赞。一个记者写道:“对很多人来说,她是完美的,把她叫做‘中国的葛丽泰·嘉宝’,她在一个特写镜头中能够表现的激情超过很多演员在整部电影中的总和。虽然她的银幕形象是冷淡和谜一般的,在私下里巩俐非常友善。就像所有的明星一样,她在私下里看上去要比银幕上小一号,当然比银幕还要美。苗条的身材,麦色的皮肤,她的眼睛具有催眠的作用。”看来,这个记者是迷上她了。
很多西方记者写的文字在中国人看来饶有趣味,比如一篇报道说:“要理解巩俐带来的冲击,就要理解‘第五代导演’在中国的影响。”从西方对巩俐的报道中,可以看出西方的媒体也并不像我们想像得那样严谨和靠谱儿。甚至有一些明显矛盾的报道,比如关于巩俐在拍片前有没有看过《迈阿密风云》的导演版,《星期日时报》报道说,巩俐说在之前没看过,开拍前看了导演迈克尔·曼找来的一堆录像带;而《娱乐周刊》却说,巩俐在上世纪80年代已经成了一个《迈阿密风云》的粉丝,它对中国的影响和对美国一样大,她回忆说:“每个中国人都穿白衣服白鞋”。后者是巩俐通过翻译说的,我猜十有八九是翻译翻错了。
◇身边人说巩俐◇
她渴望静静休息
当美联社只批评巩俐没有将角色说的一口古巴英语学得很像,却对她的演技给予了肯定的时候,无疑,巩俐在《迈阿密风云》里与科林·法瑞尔的最佳配戏又将其推上演艺巅峰。当影片情节已经被各大媒体翻炒得烂透之时,巩俐的古巴英语以及与科林·法瑞尔的缠绵“绯闻”又让狗仔们的文章里变得妙笔生花,巩俐对此似乎没有反应。她的中国区经纪人,巩俐生活工作的好朋友李小姐告诉记者,现在她只想做完所有的事情静静休息,照顾八旬的妈妈。
离开不是逃避
当巩俐一脚踏进好莱坞时,两年时间内便接拍了《艺伎回忆录》、《迈阿密风云》和《沉默的羔羊3》三部电影,为华语女演员在好莱坞创下了新局面。很多人以为巩俐的离开是在逃避媒体对她与张艺谋情事没完没了的追逐,甚至有媒体报道她是为了摆脱过去心情和生活环境。再度回国与张艺谋携手打造《黄金甲》便是对巩俐心怀坦荡的足够证明。
李小姐告诉记者“巩俐是个勇敢的人,她从没有想过逃避什么,她一直告诉我她非常喜欢中国,当初离开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复杂,只是接到了好莱坞几个大导演的再三邀请,于是她就顺理成章地过去了。”
恶补英语快疯狂
每一个闯荡好莱坞的亚洲女星,英语成为不可逃避的评论话题,曾经在某一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国内媒体对于巩俐的英语尖酸的批评指出。但没有想到的是《艺伎回忆录》中当巩俐一口正宗的美国口语与洋人搭腔时,及个别影评人又恶狠狠地认为巩俐是在配音对口型。
其实巩俐对于英文的努力是无人知晓的,“巩俐是个勤奋的人,她当然不服输,初涉好莱坞,导演为她请来了好几位英文老师,分别学习美式口语与英国绅士腔,每天早上7点开始她进入完全封闭的学习状态,那段时间她就是一个勤奋的学生,老师们对于她的语言天赋大为赞赏,所以有了今天英文的成功。当然,电影里的英文台词贴在随处可见的家具上,包括她的卫生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