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新剧《你一定要幸福》拍摄,畅谈自身变化成长
到了现在这个年龄段,我想,即使我到了4 0、5 0岁我也会去享受。
(采写/本报记者雷丹)梅婷与新剧《你一定要幸福》的三位搭档在一起。
我肯定不是一个偶像演员
新京报:在新剧《你一定要幸福》中,这个女孩儿跟你之前的角色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梅婷:这个女孩是那种对生活特别乐观,特别积极地面对很多事情,特别会缓解周围的环境,周围人的状态。
新京报:上海发布会你一直说这个角色,不再苦情,大家对梅婷的固有印象可能就是“苦情”?
梅婷:可能是因为《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太深入人心,大家认为我适合演这样的角色,导演也是。这种类型的角色对我来说可能比较容易,大家已经很认可,你往那里一站,大家都会觉得,就是这样的。哪怕你说这个跟那个不大一样,别人都会往那里去想。
其实我自己的个性跟《不要》不一样。生活当中,我还是一个比较open的人,我也是一个大多数时候比较乐观的人。我想也正因为如此,才敢于去出演这么一个悲苦的角色。
新京报:从《不要》到《你一定要幸福》,新剧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梅婷:我喜欢写实,不知道你发现没有,我很少演偶像化的东西,《你一定要幸福》的很多台词,桥段都很唯美。我们这个剧的导演年轻的时候是一个诗人,我们这个剧很浪漫。我肯定不是一个偶像演员,我是一个这样的人,所以这个角色不会是飘飘然的。她会是一个有根据的人,我不由自主地会把她往下拿。电视剧给人一种休闲,大家工作一天,很累,坐下来。这是一个像梦一样的东西,让你哭,让你感动,这个意义,我也是最近才感觉到的。
新京报:如此浪漫唯美,会不会不习惯?
梅婷:我刚拿到剧本的时候,非常喜欢,因为有很多很多幸福感向往洋溢的桥段,很棒,当我到了剧组,开始表演的时候,发现这个有点儿太童话。生活当中是这样的吗?后来这种不解到了极端,和导演爆发了一场比较大的争执,作为一个演员应该去接触,去实践,不是一味地去排斥。
新京报:你为什么喜欢写实?拿到一个人物,是不是先去习惯性地考虑生活中的样子。
梅婷:我会。比如说,我是一个南方人,普通话不是我的母语,之前我发现,为什么香港演员演戏,那么松弛,因为他们说粤语。我会觉得说普通话的时候,很多语气和腔调不对,那我会默默地把这句台词改成我的方言,说一下,这地方是这样子,然后再按照这个去演,慢慢时间长了,就适应了。演戏是很有意思的事,因为每个角色都是你的对手,对手永远不一样,我要用各种方式去适应它。写实的东西,是本真的东西,稍微有点儿不真实,你觉得你能把观众给骗了吗?我自己会先觉得自己不真实,连我自己都骗不了。
我真的不太喜欢古装剧
新京报:当年那部戏影响很深,包括你、冯远征,这么多年过去,大家还会想到“变态丈夫”。也就是说,正因为你乐观,演出没有受到角色太多影响。但反过来,你又是怎么塑造这个角色呢,如果不深入这个角色内心的话。
梅婷:在那段时间里,是挺痛苦的一个过程,我那时候还很年轻,没有特别多的表演经验,我记得整整3个月,我慢慢慢慢进入这个角色,我的确在演另外一个人,但是是用我自己来展示那个人,我自己本身对她有很多怒气,很多不满,我不能跟冯远征争,我去跟导演、编剧争执,要求去修改剧本。那时候白天拍受气的戏,被打,晚上回去之后很难受。回忆起自己的那段经历,印象深刻。
新京报:作为在题材方面具有开拓意义的现实主义情感剧,这部戏对于你的意义在于哪里?
梅婷:据说这部戏放的当年,离婚率提高了不知道多少个点,很多地方成立了反家庭暴力的组织,妇联大会,反对家庭暴力的宣传、活动,我觉得这跟这个剧有关系,离婚率提高不是什么好事情,但问题是很多人通过这个剧知道要反抗,让很多有家庭暴力的家庭来反思,很多女性会变得更自强。
我自己从演技上了一个台阶吧。这个戏完了之后遇到很多特别好的导演,觉得我演戏的感觉跟原来不一样了。导演对我的要求很高。排练啊。除了社会效益,它也是一个可看性很高、很娱乐大众的电视剧。
新京报: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有没有给你带来超出演员之外的成就感?
梅婷:有,这部戏在呼唤正义。我记得当时以及之后收到很多的电话信件,很多人求助,我个人可能无法一一帮助,但是但凡我做得到的,我可以给他们鼓励,现实生活很残酷。
新京报:这么多年你几乎没有演过古装剧?
梅婷:的确,签了新公司,他们对我说,古装剧也是一个翅膀,我才在前不久演了第一部。坦白说我真的不太喜欢古装剧。我觉得那个巨大的发髻一装上,你就必须跟你的环境和造型配合,必须要有一种腔调。到现在我可能都没有习惯,我记得一开始,导演总说我表演太松弛,当我找到了那种腔调的时候,导演又说我得松弛一下,这样左右摇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