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炎祥说,历史上,寒山寺几易其名。相传,寒山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年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在唐代改名寒山寺,北宋时改名“普明禅院”,南宋年间称枫桥寺,元代始复称寒山寺,沿用至今。关于寒山寺一名的由来,又与民间传说中的“和合二仙”分不开。“传说,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和拾得来到这里住持,才改名寒山寺。”
据姚炎祥介绍,提起寒山、拾得,在民间流传的故事很多。有的说,在唐代一个村里有一对很要好的异姓兄弟,同时喜欢上同村一位美貌的姑娘,哥哥得知弟弟的心事后,就离家当了和尚,没想到弟弟也放弃结婚,找到了哥哥要一起做和尚。两兄弟相见,悲喜交加,哥哥手捧盛放素斋的竹篾盒,弟弟从荷塘里采来一枝多苞大荷花,两人都敞开胸怀,手舞足蹈起来。因哥哥法名寒山、弟弟法名拾得,寒山手里拿的是“盒”,拾得拿的是“荷”,便被称作“和合二仙”。另一说是,寒山是隐居在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外寒石山的编外和尚,拾得是国清寺烧饭和尚,经常给寒山送饭,情谊很深。“不过,历史上的确有寒山和拾得其人,其中寒山的300多首诗流传至今。”
“在唐代以前,寒山寺是不知名的小寺,自从有了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才让寒山寺名声大振。”姚炎祥告诉记者,唐代诗人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天宝十二年 (公元753年)中进士。张继诗现存约40首,主要是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多为五七言律诗及七言绝句,以《枫桥夜泊》最为著名。如今,寒山寺老和尚性空和现任住持秋爽都说,寒山寺屡毁屡兴屡建,能延续千年,张继功不可没。
寒山寺三块《枫桥夜泊》诗碑的来历
据《重修寒山寺志》记载,千年以来,寒山寺饱经战火和磨难。在日军侵占苏州时,寒山寺殿堂房舍曾一度沦为日军仓库马厩,仅有二三寺僧局处一隅厮守而已,其生活来源,唯赖经营浴室菜馆或卖字卖帖,勉强糊口。
日本侵略军在中国时,千方百计大量掠夺沦陷区文物,苏州寒山寺的许多文物也都在窥伺之列。姚炎祥说,他看到过曾被日军偷走的一幅古画,“是被一个日本军官侵华时从寒山寺偷走的,其临终前,让后人将画送回寒山寺。上世纪九十年代,该画回归寒山寺时,我见了一次,上面有青松和腾云驾雾的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