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作为回忆的还有空军分队中的老飞机。在一般的阅兵式里,最为熟知的皇家空军飞机自然是鹞式或者狂风战机,可每逢5月8日,皇家空军也会让飓风、喷火、兰开斯特和惠灵顿这些二战老家伙装饰一新,重温一下整队翱翔蓝天的感觉。
保留着温馨感觉的还有徒步阅兵方阵中的最后一个队列--老兵方阵。每逢重大节日庆典,英国皇室总不忘请那些为国王出生入死的老战士们再次出山。他们曾经在诺曼底、马来西亚或者亚历山大港浴血奋战,虽然如今已经踢不出正步,但还是会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孩子们会被父亲抱在怀里,聆听老战士们勇敢、互助和为国牺牲的故事。一个国家自强不息的精神,就这样在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中融入了民族的灵魂。
法式阅兵沾染花都的艺术气息
2009年7月14日,法国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上举行传统阅兵仪式,庆祝该国国庆节,图为法国共和国卫队接受检阅。
与“日不落帝国”相比,法国人留在殖民地的军事遗产要少得多,这当然跟法国本土在二战中的遭遇有关。可是对于阅兵仪式,法兰西可是自古就压过了英格兰一头。
太阳王时代的法军就经常举行大规模的阅兵典礼,还时常邀请各国驻法使节参观,壮盛的军容使得周边国家的大使们无不欣羡。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会战之后举行了着名的三皇会谈,法国、奥地利和沙俄士兵组成庞大的受阅方阵接受三国皇帝检阅的故事,被无数小说家和文学大师写进了作品,成为历史上不朽的一幕。
在法国,每年举行的小型阅兵和特别历史纪念日阅兵数不胜数,而最受重视的莫过于7月14日的国庆大阅兵了。每年的这个时候,法国都会广邀各国政要,举办隆重而盛大的阅兵仪式。身着礼服的士兵们组成的方阵,伴着高昂的乐曲穿过凯旋门,行进在香榭丽舍大道上。
“冤家”总斗气,法国人在安排徒步和骑行方阵时,也采用了与英军相似的顺序。打前站的是国家军乐团,接下来是身着卫戍区礼服的徒步步兵方阵,以及各军团组成的步兵方阵,最后是三个联队的法兰西轻骑兵队列。这种排列次序最早要追溯到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的军事改革时代,经过欧洲各国军事礼仪的不断融合和演化,最终形成了各具特点但又大体相似的排列次序。
法国步兵的步幅比传统英式正步要小,这也跟军事历史沿革密切相关。为了避免威力越来越大的野战炮对密集队形的杀伤,拿破仑改变了传统的横队紧密队形,开启了纵队行军和散兵线推进战争的序幕,这样就不再死板地规定士兵们必须以一致的步调向前推进。法军采用灵活的小步幅推进,不但更加适应崎岖不平的野外战场,也节省了士兵的体力。在散兵线队形和纵队行军模式的支持下,法兰西帝国的军队横扫了整个欧洲。而小步幅前进,也就成为了法国步兵的标志之一。
法国徒步步兵中有一个独具特色的方阵,全部由非法国籍的士兵组成,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法国外籍军团徒步方阵。1831年,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下令成立外籍志愿兵兵团,很好地弥补了法国陆军战力的不足。尤其是在那些危险而敏感的军事地区,法国就更加依赖这些外籍兵团了。1999年法国进行军制改革时,对于外籍军团是否作为法国正规部队的一员正式予以承认,引发了法国内部的一场讨论,有人认为他们会涉及到海外用兵合法性问题,但更多的人则认可外籍军团百年里对法兰西的巨大贡献。如今,法国陆军在进行海外派兵行动或国际救灾时,仍然倾向于使用这些外籍志愿兵--不是因为他们是与法国毫不相干的外国人,而是因为他们是法国陆军正规军中战力最强、最富经验的精锐部队。
法国会将第一线的精锐装备投入到阅兵队列中,以展现自己的国防实力。今年7月14日的国庆大阅兵中,车辆分队以一辆4轮轻型装甲车为先导,勒克莱尔主战坦克、aufi自行火炮和amx-10多轮装甲战车方阵依次列队,缓缓通过凯旋门。
穿行在花都百年的古典建筑和青山绿水之间,就算是坚甲利炮也沾染了几分艺术气息。将武器设计得美仑美奂本来就是法国人的爱好,而他们又以艺术的眼光将各种不同类型的装甲车辆进行混编,或者对车辆方队巧妙排序。各种大小不一的坦克和战车匀速行驶在美丽的香榭丽舍大街上,偶尔上空还掠过一队法兰西巡逻兵表演队的飞机,在蓝天上拉出红蓝白国旗色图案。这样的艺术化阅兵,或许只能为浪漫的巴黎和扞卫它的法兰西共和国军队所独有。
美式阅兵没有“正步走”的大秀场
其实,尽管有些人声称阅兵式这种东西是“旧大陆君主们的陋俗”,美利坚在内心深处还是非常喜欢这种激励人心的场面的。诚然,美国如今较少举行场面宏大、费时费力的大型阅兵仪式,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时常在庆典和纪念日举行小规模的阅兵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