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正是他们创造了历史 看红军长征路上的衣食住行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6-04 01:22:16

  苏联风格的军装

  红军直到1931年年底才有自己的统一军装。是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宣告成立,专门培养红军指挥员的第一所正规高等军事院校也建立起来,但当时红军的着装很不统一,有穿工农装的;有穿从战利品中获得的白军服装的;也有的穿打土豪分来的各色服装。受“十月革命”的影响,还有一部分人头戴列宁帽、身穿灰布红军服装。时任中央红军学校俱乐部主任赵品三接受刘伯承的命令开始设计新军装,首先是红军学校里的学员每人一套,并逐渐扩展到全军。

  红军军装一开始是仿照前苏联红军军服样式设计的,上衣是紧口套头的,前苏联大部分地区与我国南方的气候有差别,这个设计很不适合南方的气候,于是改为开襟敞口的,并缀上红领章;军帽仍用大八角式列宁帽,后来发现帽角太大,不适合中国人的脸型,就改为“小八角”,帽中央缀一颗红五角星。考虑到红军经常要在山地行军作战,选用了不容易暴露目标的灰布衣服。

  吃是个大问题

  在长征中,“吃”毫无疑义是一个大问题。在红军的部队进入西南地区之后,将士们的日记或回忆录里,关于缺粮少食的内容逐渐增多。可见食物越来越成为心头大事。

  当时担任周恩来警卫员的顾玉平回忆说,长征中大家吃的是“包子饭”,就是按定量每人一包,菜也是一份。周恩来和他吃的都是同一种菜,一样的分量。长征途中只有李德有专配的炊事员,其他领导人与士兵吃的都一样。

  红军自从进入黔藏地区,吃大米的机会就越来越少,红三军团四师政治部科长谢扶民在日记里写到与苗民购买糯米的事:“买到的都是糯米,有的单位不愿意要,一来因为米好花钱多,二来有人说吃了糯米腿发软,走不动路。但经过了解,原来这里只产糯米,别无他粮。大家只好说,‘好吧,就算过一个年节吧!’”籍贯来自东南地区的战士,只有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吃糯米。红军这段路程多以苞谷、青稞麦为主食,一直到了渭河南岸,才吃到久违了的大米。

  有一个关于组织起来学习就地取食的故事:1936年四五月间,红军行军至西康炉霍县境,准备三过草地。朱德请来了当地的老百姓,询问清楚这一带有哪些可吃的野菜,获知了许多野菜的形状和名称。朱德甚至借来铲刀、提篓和口袋,亲自率领一个由炊事员、警卫员共十余人组成的小组去采野菜。

  朱德的野菜小组很快就识别出了十几种野菜,装在口袋里带回到宿营地。翌日,朱德就把辨别野菜的知识在直属队和附近部队推广起来。各路部队都派来了代表,带来他们采摘的六十多种可吃的野菜。朱德派人将这些野菜整理好,用水滋养起来,整齐地排列在学校的操场上,举办了一场古今中外从未有过的野菜展览。它们有野韭菜、野蒜、野芹菜、臭蒿子、牛耳大黄等各种奇形怪状的野菜,红军战士们排着长长的队伍,参观他们未来一段时间的食物。

  路上怎么住

  在路上,红军的住宿质量也有着天壤之别,他们住过大军阀的洋楼,藏族贵族住的豪宅,住过普通民宅,也曾睡倒在屋檐和树阴下。在红军的回忆中,提及自己搭建的临时帐篷的记录比较集中地出现在过草地的时候。“每人用棍子往地上一插,靠小树搭块油布遮雨,大家背靠背挤在一起宿营”。

  红军在行进中开展了评比模范的活动,例如在群众家借宿后,能否“完全做到上门板、捆禾草,把地上打扫干净;保持厕所清洁,不随便屙屎,宿营时掘厕所”成为评判标准,红军还要求战士们进出要宣传,“进入宿营地时,要向群众做宣传,出发时要向群众告别”,用许多细节去塑造文明之师的形象,以获得沿途老百姓的支持与欢迎。

  1935年1月5日,兵临遵义城外的红一军团,特意制定了《关于进入城镇执行政策的规定》,要求“城市部队不准驻商店,其余部队集结在城郊宿营;进城人员要有整齐的军容;在城市里打土豪必须经过详细调查和政治机关批准,才许可进行;严禁在城市或城郊乱解大小便和乱扔脏物”。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