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地雷战”背后动人的故事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06-03 00:31:35

  1938年3月,熊大缜到根据地后,先是在军区修械所当技术员,后调任印刷所所长。他突出的才干和能力,深得吕正操司令员赏识,不久即被任命为军区供给部部长。熊大缜上任后立即筹建技术研究社,开展烈性炸药、地雷和雷管等的研制工作,这项工作主要是为了炸毁从北平到沧州、从北平到石家庄的铁路,以切断日军的大动脉。同时,他还研制短波通讯工具,因为敌人大举进攻冀中抗日根据地时,原有的有线电话将无法保证通讯的畅通。要完成以上的研制工作,需要购买大量材料,需要一批技术人员。1938年5月,熊大缜派人去天津找到叶企孙教授,提出对各种化学、金属以及军需材料的需求。叶企孙教授听到后,二话不说,立即着手通过多种渠道张罗资金,寻找各种关系,购买了制备雷管需用的化学原料和铜壳、制备电雷管需用的铂丝和控制爆炸用的电动起爆器等各种军需材料,并冒着极大危险帮忙把这些军需材料运进冀中抗日根据地。他还为熊大缜介绍了十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成为技术研究社的主要研制人才。

  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原来爆破使用的是黑炸药,由硝、硫、炭混制而成,威力小,爆炸效果不理想,曾试图用氯酸钾做替代品,但因不掌握研制技术造成了较大的人员伤亡,仍未成功。熊大缜和技术人员们解决了这个问题,成功研制出氯酸钾炸药、雷汞雷管、电动引发雷管和地雷。在同日寇作战中发挥了显着作用。1938年9月,技术研究社几位技术员带领战士在平汉铁路保定方顺桥附近埋设电动控制的氯酸钾地雷,成功地炸翻了日寇的火车车头。

  其后,叶企孙教授又动员一批清华的爱国师生穿越日军封锁线进入冀中,为抗日根据地提供了大量技术力量。他自己在已被日军占领的天津,组织未撤走的大学师生秘密生产tnt炸药,无线电发报机等,然后再秘密运进冀中根据地。美国一位到冀中抗日根据地考察过的外交官,回国后在报纸上撰文,盛赞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各种地雷可与美国的火箭相媲美,美国掌握的技术在中国的晋察冀都已经有了。

  叶企孙教授深知抗日根据地环境的艰苦卓绝,在筹资购买大量军需材料的同时,还四处筹款,支援根据地。像清华教职员公会建成成府小学后,剩有16000元基金,他拿到后,立即转交给了吕正操司令员。叶企孙教授的积极活动,对根据地的倾力相助,也使担任供给部部长的熊大缜很受鼓舞,他不仅将技术研究社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而且克服重重困难,为八路军购买了大量通讯器材、医疗器械和药品,解决了部队的燃眉之急。叶企孙和熊大缜师生俩在国家有难、民族危亡之际,以自己的行动彰显了中国知识分子深厚的爱国情感,共同书写了“地雷战”后面的动人故事。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