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产业报道>

中国石油巨头加快海外收购

来源: 中国能源信息网 时间:2011-01-04 16:28:38
 中国的石油巨头为助推本国经济腾飞,纷纷签订了规模更大、内容更加复杂的海外并购协议,这使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能源资源的脚步进一步加快。
  
  银行业人士发现,中国国家级石油生产商不仅在收购资产,还在越来越多地收购企业,它们也斥巨资购买先进的石油开采技术,以提取更难采收的石油资源。虽然为得到能源大单,中国石油生产商2011年将继续在新兴市场上细细搜寻,但或许它们会经不住诱惑,来到美国本土或美国附近一些区域寻求机遇。
  
  能源咨询公司WoodMackenzie说,中国对柴油、汽油和轻柴油的需求量每年约递增8%。瑞银(UBS)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石油需求到2025年才会达到顶峰。
  
  为满足大规模的石油需求,中国那些规模最大的能源企业已经掀起了一股收购热潮。按照数据提供商Dealogic公司的统计,去年中国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的收购金额达到创纪录的243亿美元,而2009年只有171亿美元。
  
  中国国有企业中石化集团以71亿美元收购了Repsol在巴西石油资产的40%股权,这是去年中国在油气收购方面的最大一笔交易,它表明中国在拉美的声势不断扩大,去年中国在拉美的资产收购额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多。这桩交易也表明,中国愿意以高出市场预期的价格进行收购。
  
  瑞银负责亚洲区并购及企业融资业务的戈尔(StephenGore)说,出价最高的协议似乎出现在南美,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说,非洲和印尼也有。
  
  中国的石油公司正忙着实现油气来源的多元化。银行业人士说,这些公司在苏丹、缅甸、伊朗和叙利亚等国家将继续保持收购优势,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欧美的石油企业在这些国家很难进行收购。
  
  中国的石油公司可能还会在墨西哥湾扩张。银行业人士说,独立石油公司可能会卖掉在墨西哥湾的资产,因为去年4月英国石油公司(BP)在那里的油井发生爆炸,导致了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石油泄漏事件,此后那里的保险成本上升,监管力度也开始增强。
  
  汇丰(HSBC)的资源及能源业务亚太区主管欧马力(PeterO'Malley)说,谁是墨西哥湾石油资产的买家?我认为未来一到两年,中国企业会收购墨西哥湾石油资产相当大一部分股权。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已经收购了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oil)持有的墨西哥湾深海项目的少数股权。
  
  银行业人士说,鉴于世界上四分之三的石油开采和生产企都是北美公司,中国可能会竞标收购美国企业。
  
  欧马力说,中国所有的石油巨头未来两年都将在北美开展业务。
  
  中海油2005年竞购加州联合石油公司时运不济,因美国部分议员以国家安全方面的理由阻挠而归于失败。此事彰显中国能源行业在美国从事并购面临的政治风险。不过在2010年,中海油以1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南得克萨斯鹰滩页岸油气项目(EagleFordShale)的油气资产。
  
  有一个领域中国买家可能会关注,那就是利用新科技从油砂或煤层气等非传统来源获取能源的项目。这类项目之所以对中国买家有吸引力,是因为他们在其中除了获取油气资产,还有机会学到新技术用于开发中国规模可能很大的天然气储备。
  
  国际大公司急于引进拥有雄厚资金实力的少数股权伙伴,比如中国的合作伙伴,来降低财务风险。
  
  摩根大通(J.P.MorganChase)亚太区能源与自然资源负责人肯尼迪(RogerKennedy)说,页岩油行业存在大量从北美到亚洲的技术转移。
  
  收购油气资产一种争议更少的办法,是与英国石油等世界巨头合作。
  
  国际石油大公司正在削减它们在部分地区的敞口,以实现资产组合的再平衡,比如Repsol公司就在削减它在拉丁美洲的敞口。另外它们也在通过调整资产组合来适应大宗商品价格的长期趋势。
  
  肯尼迪说,在很多油气公司考虑继续调整资产组合之际,收购机会将摆在亚洲油气公司面前。
  
  投行人士说,中资石油大公司在选择目标时正变得越来越灵活。
  
  它们希望收购那些可以对冲大宗商品价格长期、全面上涨,并可用于换取中国短期所需其他大宗商品的资产,而不是把产品直接运到中国。
  
  摩根大通亚太区投资银行负责人马宏涛(ToddMarin)说,中国人正越来越多地着眼于那些或许能够在其他项目中换取权益的资产,就像是国际象棋中的棋子。
  
  2010年5月,中国国有企业中化集团(SinochemGroup)以30.7亿美元的价格从Statoil公司收购巴西海岸附近Peregrino油田40%的权益。一位投行人士说,很有可能的情况是,明年开始生产后这些石油一滴也不会运回中国,而是用于交换其他产品。
  
  投行人士说,中资公司内部对政治争议较少的并购案的争夺也越来越激烈,而不是由国家来挑选优胜者,这样它们在竞购资产的过程中获胜的机会就会更大。
  
  中化集团是在击败中海油之后购得Peregrino油田权益的,就是这种转变的一个早期例证。
 
作者:  责任编辑: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热点图片新闻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