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沪深两市共有33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布了一季度业绩预告,其中有13家房企净利润出现续亏、4家房企预减、6家房企首亏,占据总量的70%。最近统计数据显示,北京、武汉、四川、杭州等三地,已有上千家房企已从楼市“消失”。其中相当部分是非房地产主营业务企业。非房企业“集体回归”,其中有规律可循的。
中国楼市在抗击世界金融危机中不但不降温而且涨价成疯狂趋势。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出招控制房价过快上涨,但是收效甚微。其中原因很多,比如说,一是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惯性依赖难改趋向;二是公众投资“楼市”的博傻效应难改习惯;三是房企、银行合力抬高房价的利益取向难改初衷;四是调整幅度过大又怕影响就业。还有其他原因。我认为,其中一条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非房地产主营业务企业特别是大中型国企经营房地产对房价上涨起到了推波作用。2008年,国务院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采取扩大国家投资4万亿,同时要求地方政府配套的招数,欲刺激经济增长。这一举措确实拉动了内需,促进了就业,刺激了经济,但是事实上更是助推了房价飞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被非房地产主营业务企业尤其是垄断性企业玩“乾坤大挪移”的手法,将其中相当部分投资房地产行业,使得2008年以后,房价和地价呈几乎疯狂的速度涨价,有关数据表明,2008-2012年是中国房价上涨最快的年份。其中主要原因是房地产行业的利润太高了。业内及其相关产业链条都想抬高房价,业外产业纷纷欲进入房地产行业抢得“一桶金”。至此,2012年中国房价已经被推到历史相对顶峰,各种矛盾和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科学发展。
2012年两会前后,国务院出猛招,终于使疯狂上涨的房价得以遏制。而且中央政府一直在强调调控的持续性,坚决把房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在这种背景下,非房地产主营业务企业在本轮调控中逐渐回归主营业务,纷纷转让房地产公司股份,出现集体“回归”现象。这表明,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国家宏观调控加市场机制,有形的手调节是十分有效的,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历史和实践证明,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绝对不能错位,一旦错位比纯粹市场经济带来的“经济大危机”还可怕。当前,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调控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手段,但是需要高超的宏观调控艺术。发挥宏观调控的巨大作用不能简单取代市场调节的基础性作用,而且对不同发展程度的地区应该有不同调节手法和节奏,不能简单的全国“一盘棋”。从这里我感悟,只有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回归本位,非房企业才能“集体回归”,经济发展才能又好又快。(作者系全国青联委员、湖南省社科联研究员)
评论:非房企业“集体回归”说明了什么
来源:京报网
时间:2012-04-23 13:19:26
作者: 责任编辑: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0
热点关注
热点图片新闻
评论热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
Copyright © 2004-2013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