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温家宝总理说了“银行赚钱太容易”之后,媒体就一直指责银行谋取“暴利”。随后有不少评论,认为银行“暴利”日子将终结,故赚大钱的内地银行股,只能卖白菜价。
一家公司赚钱多,是否可以称为“暴利”?内地的石油业、烟草业是明显的垄断性行业,它们钱赚得多,是因为垄断使然,故其利可称为暴利。而内地银行为数不少,除5大国有银行外,尚有3家政策银行,众多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资金来源也多样,国资、民资、外资都有,故如讲垄断,其程度远低于石油、烟草业。
判断是否暴利、巨利、厚利,可以看几个指标。以下从四方面衡量内地银行是否赚取了暴利。
1.净资产收益率(ROE)
在2004至2010年,内地银行业的ROE在15%~20%间,高于石油、烟草业。但在2011年,银行业的ROE超过20%,略低于烟草业,高于石油业,故以行业言,内地银行业不是最巨利者。
内地银行业这个ROE,是低于2008年前的欧美银行逾20%ROE水平的,只是在金融海啸后,欧美银行赚不了钱了,其ROE才跌至-50%~16.5%间。由此可见,内地银行业只是在金融海啸后才跑赢欧美同业。
2.息差
内地银行与欧美银行来财方式不一样。欧美银行靠杠杆(即炒卖),内地银行则靠息差。近来欧美银行业的息差在1.5厘左右,而内地银行业的息差在2.8~3厘多之间。
内地银行业的较大息差不是这一两年才如此,而是一直如此。2008年内地上市银行净息差为3.03%,2010年为2.5%。在南美这样的新兴经济体,其息差可达双位数。经济发展、公司扩展时,资金需求大,银行能赚到的息差自然多。
3.中央放、收水政策
2008年金融海啸迫使中央大放水去刺激经济,但从2010年就开始收水。不过,不少项目是很难收放自如的。中央一收水,就会抽紧市场流动性,但市场对资金需求仍大,于是银行便有很强的议息能力,维持息差在相对高的水平。这自然造就了银行的厚利。
4.中央定的存款利率太低
银行所赚的息差,是由存、贷款利率差而来。当存款利率由政府定,而贷款利率可以有企业参与时,银行便能赚到高息差。
今时在内地银行收入中,息差占50%~60%,中间业务收入占15%~20%,剩下的是投资收益。如果内地银行业的息差不再拉高,又或者贷款规模未能提高,就意味着“价与量”的任何一方或双方受到压制,到那时候,银行的所谓“暴利”也就不再了。
2011年内地企业开始过苦日子,而银行业因为上述迭加因素过上了好日子,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讲银行业的“暴利”。
温总理讲“银行赚钱太容易”之后,是否银行以后的息差就会被指令下来?相信不会,因为中央为解决西方银行界的“大到不能倒”的危机,就必须先要让银行不会有倒的危机,也就是要靠银行赚得多,家底厚了,才可以有能力救自己。
内地银行业的“家底”之一就是存款准备金。按照这个思路,中央是不会轻易减存款准备金率的,因为减太多,就会导致内地银行业的安全垫薄了。但如果市场需要资金怎么办?可以用三个方法:调动民间资金、调动外资、央行不发央票。
中央让内地银行业多赚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要银行业承担一些地方呆坏账。毕竟,地方债务有10多万亿元,此中即使只有三成坏账,也有3万亿元。而在银行上市时,被剥离的坏账也不过2万亿元。政府不让银行赚多些,又怎么能承担如此重任?因此银行“暴利”应仍会继续,只是不会再扩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