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
距今七千年,器形:玉斧、玉 奔、玉铲。特点:无琢工。
红山文化:
距今六千年,器形:玉猪龙、玉龙、玉螭、玉鸟、玉勾云形器、玉璧、玉兽。特点:玉器表面刻划阴线,兽面纹。
良渚文化:
距今三千至五千年,器形:琮、璧、璜、管、冠形器、含等。特点:玉器表面阴刻,兽面纹、人面纹、几何形。
春秋战国:
器形:璧、圭、琮、璋、琥、璜六种主要礼仪玉器。其它还有瑁、笏、簋、勰、觯、羽、觞。
特点:璧,中间有孔的圆形玉器,中间孔大的叫“瑗”,中间孔小的叫“璧”,介于两者之间的叫“环”,多素璧,少数有弦文、谷纹、蒲纹、兽纹、乳丁纹、云纹、龙纹、螭纹、鸟纹等。
琮:外方内圆中空的柱形玉器。《周礼》记载,璧、圭为王公诸侯男性所用,琮为王公诸侯夫人所用。同时,当时璧礼天,琮礼地。琮外璧有阴刻的细线也有素面。
圭:下端平直,上端尖锐或平整的长方形玉片。与石斧相似称“平首圭”,与戈相似称“尖首圭”。圭是天子和大臣朝会典礼时必带之物。圭的尺寸不同,执圭主人的身份不同。圭的使用从春秋战国延续到明代。圭的纹饰主要有人面纹、兽面纹、鸟纹、几何纹饰等。
璋:将圭的上端钭着削去一道钭边,便是璋。《周礼》载:璋作用如下:祭祀南方之神;天子巡守、祭祀山川;诸侯聘女;起军旅、治兵等。璋的纹饰是简单的线条。
琥:刻有虎纹或雕成伏虎形的玉器。琥除有祭西方之神外,还有发兵之用。琥的纹饰有条状纹、节状纹、鳞纹、谷纹、乳丁纹。琥即是虎的造形。
璜:璧的三分之一。形状有扇形、半环形、半月形、拱桥形。璜古代用来祭祀北方之神玄武,广泛用作佩饰。璜的纹饰似龙头,虎头为多,也有龙形、鱼形,表面刻成鳞纹、云纹、鸟纹、三角纹等。
汉代:
汉代出现了玉衣、玉握、玉枕、玉剑,佩玉中出现玉舞人、玉鹰、玉熊、玉仙人、骑马、玉避邪、玉玺印、玉鸠首杖、“九窍”玉器(眼盖、鼻塞、耳塞、口含、肛门塞、生殖器塞)、仕女形在汉代佩玉俱多。玉雕动物在汉代也常见。汉代玉器写实,一反平面雕刻,代之以立体圆雕,雕琢手法突出的是“汉八刀”和双沟碾法(又称“游丝毛雕”)。“汉八刀”反映的汉代玉雕的简洁明快。
三国、二晋、南北朝:
玉雕以写实主义为主,出现了神话中的怪兽、鬼怪、玉雕菩萨、佛像、人兽合一的怪物。玉如意始于六朝。
隋、唐、五代、十国:
金银器融入玉器的创作始于隋。隋、唐、五代期间主要玉器有礼器、实用器(包括饰件)和宗教器。唐代玉器中常见“銙”(kua),即“玉带饰”、“玉带板”,这以玉饰一直延续到清朝。另外,唐宗教盛行,还出现玉菩萨、玉法轮、玉飞天。特点:实用器多以圆雕镂雕为主,雕工精湛,造型别致。
宋代:
宋代由于国家统一,唐代玉雕工艺延续并得到发展,加上书画俱佳的宋徽宗对玉也偏爱,玉雕行业得到更大发展,甚至出现了玉雕市场、玉器店。玉器的玩赏和使用也从达官贵人走向市民化、世俗化。带有吉祥、避邪、宗教色彩和实用、摆设的玉器大量出现。
宋代玉器出现了玉质文房四宝中的笔筒、笔架、镇纸、笔洗。宋代玉器出现仿古,大量的仿战国、西汉、商、周的玉雕走向市场。特点:仿品结构琢法更圆润、精美,尤其是“歧出雕法”,如仿弧形、圆形的线条上歧出一些长短一致的短线,是今天鉴别宋代仿古玉的依据。
元代:
元代玉器更加世俗化、装饰化,其中民间收藏品中常见两种玉挂件是环饰“春水玉”、“秋山玉”。“春水玉”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的游猎生活,主要表现为鹘捕鹅的情景,鹘居鹅首,或鹘居雁首,还有一种为镂雕荷芦鹘攫鹅,天鹅、鹘、荷叶为一层,芦叶、荷梗、茨菰为一层,首创“花下压花”玉雕手法。“秋山玉”表现北方少数民族射猎场面。特点:“秋山玉”采取管钻镂空法,多向打孔,使作品出现多层次。
明代:
玉礼制品减少,玉雕图案出现大量民俗故事、吉祥图形,生活化、世俗化、装饰化成玉雕的主流,并且玉雕工艺图案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