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下午,北京首创大厦17层, 王石、冯仑、任志强,刘晓光等企业家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选秀”。
“这里不是选快男,也不是选好男人,这里选‘ 公男’,公益男人。”万通地产董事长冯仑说。当天,他也是一名参“秀”选手。
“我参加了15个基金会,都是副会长、常务理事等,可在这里选了2次,什么都还不是,所以我要再选第三次。”能“说”的华远集团董事长任志强也不忘“自报家丑”,力拉“选票”。
来自台湾的麦肯锡大中华区资深顾问、NPP公益伙伴监事长陈宇廷,更是请上自己的妻子献歌一曲。
为了在选举中胜出,平日繁忙的企业家们此刻忽然变得“闲”起来了,竞选演说上不时搬出各种时间充裕的理由,以至于后来者不得不另想“绝招”。
这里是阿拉善SEE(指society、entrepreneur、ecology,也就是社会、企业家、生态)协会第四次理事大会,也是第二届执行理事选举大会。和其他选秀潜在的“大好商机”不同,他们的“胜出”意味的是每年要自掏腰包花费时间去艰苦的阿拉善做考察,为阿拉善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
“和三年前一样的是,企业家的热情没变。和三年前不一样的是,阿拉善SEE协会的目标和方向日益清晰。”云南红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武克钢说。如果说三年前是因为刘晓光的“鼓动”才参与了这个项目,那么现在他则是更加理性地去面对治沙和思考协会未来的发展。
从治“自然沙”到治“心灵沙”
三年前的那一幕,首创集团总经理刘晓光至今难忘。当他应北京九汉天成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军之邀来到阿拉善,看到那片茫茫沙漠,刘晓光被深深震撼,在夜色中跪问苍天。之后一个大胆的想法就出现在他的脑海里:治沙。
在刘晓光看来,如果说2004年那个情人节的下午,是一群企业家的集体“情感出轨”,那么三年后,这种出轨已经变成了一种“爱情”。这三年里,企业家们对这块土地投入了太多的感情。
三年前,没有人知道这片土地该怎么治,即便是发起人刘晓光,也只有一片热情。
三年后,阿拉善SEE协会已开始谋划走出阿拉善,去治更多的“沙”。
“治沙,既要治自然的沙,更要治心灵的沙。”东亚包装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利川说,在他看来,治心灵的沙——唤醒环境保护的意识,比治自然的沙更重要。
而阿拉善SEE协会也走过了从治“自然沙”到“心灵沙”的过程。三年多来,协会理事张树新、韩家寰、宋军、武克钢、杨利川等人曾多次前往阿拉善,与政府、农民、专家、项目团队共同进行大量的研讨。此举也促成了后来的“内生式社区发展项目模式”的诞生。
对于这一模式,协会的解释是,以当地人为主体,将社区内的组织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全部动用起来,用村民自治的方式,唤醒当地村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而协会对有助于环境保护的相关项目也会予以资金支持。
“沙漠化既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为的因素。纯粹治自然的沙,并不一定有效果,也不一定符合自然规律。协会要做的是去帮助当地村民,降低人为因素对环境的破坏,以减慢荒漠化的进程。”杨利川说。
来自协会的报告表明,自2004年6月阿拉善SEE协会成立以来,至今年5月,协会共募集各类资金4312.2万元人民币,在具体项目实施上,总共为25个项目投入2452.75万元。在阿拉善地区,累计保护草场面积736万亩,梭梭林近20万亩,胡杨林3.3万亩,红柳林28.9万亩,农牧民承诺签约合理载蓄的草场100万亩。
而为了治“心灵沙”,阿拉善SEE协会也开始了新的尝试,颁发了两届生态奖,总奖金达150万元。
谋变基金会
对于治沙外的尝试,在阿拉善SEE协会执行理事、上海证大投资集团董事长戴志康看来,正是阿拉善SEE协会的一个必然发展方向。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到底能不能治好沙,已经不是阿拉善SEE协会最重要的意义了。协会存在的更大意义是去唤醒其他企业的环保意识,协会所能做的也不仅是治沙,只要对环境有利、提升环保意识的一些项目都可以尝试。
事实上,这一想法也得到了众多理事的认同。多位理事均表示治沙是个漫长的过程,协会的资金、能力也都远远不够。如何能让有限的资金做更多的事,以及如何发动更多的企业关注环境,是阿拉善SEE协会所要更多思考的。
在当日上午进行的章程修改中,这一想法也得到了体现。经过理事的一致同意,原章程中的阿拉善治沙被修改为“以阿拉善为基础,不再局限于阿拉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