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到了2005年,2005年实际上生产过剩的苗头又出现了,我们翻看2005年前后的报纸就可以看到扩大内需的提法又多了起来,什么意思?就是说2005年实际上再回过头去看就是中国第二次生产过剩危机的苗头。但这只是个苗头晃了一下就过去了,为什么?就是2005年前后中国遇到了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世界上整个全球化过程加快,中国也加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加入WTO进入实质性阶段。中国这边生产过剩问题开始复苏,中国加入快速全球化的过程,于是就在市场上碰到了谁呢?就碰到了美国。
我开玩笑说,这时候中国和美国在市场当中相遇,就好象孤男碰上寡女,可以说两边干柴烈火,一拍即和,中国是大量的产品消费不出去,美国是要大量消费,但是生产的产品不多,美国和中国遇上之后就由于各自解决了对方的问题,活得非常好。好在什么地方呢?中国这边内需一直没有扩大,但是整个经济保持两位数的增长,2005、06、07、08上半年,经济两位数增长,这时候人们还会记得一件事情就是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之初很多人担心人民币升值会不会影响出口,但是实践当中可以看到人民币持续升值出口还是一直旺盛,所以中国这边的日子过得很好。
美国那边日子过得也相当不错,自己生产的东西越来越少,但是消费大量增加。根据有人估计,美国的低收入阶层就是由于得到中国大量物美价廉的产品,美国的低收入阶层生活水平大约提高5%-10%,当一个社会消费很旺盛的时候物价就容易上升,通货膨胀率就容易上来,但是这个时候美国大量消费,物价不高,通货膨胀率非常低,所以这几年的时间,06、07、08,一直到08上半年日子可以说过得相当不错,所以有人说2005年,其实这场危机应该在05年发生,但是就是因为遇到了这样一件事情拖到了今天。
现在的问题就是孤男寡女当中的一方出了问题,另一方的日子也活不下去了,这就是中国现在正在遭遇的问题,当然这样来说的话,他出了问题,但是我们自己想还是自己的问题,为什么人家出了问题你的日子就过不下去,说明是你自己有问题。
雪上加霜,一定要分清楚哪个是雪,哪个是霜
今年"两会"期间有几个政协委员讨论这场金融危机,他们用了一个说法叫"雪上加霜",这个说法非常好,好在什么地方?就是"雪上加霜"让我们明白一定要分清楚哪个是"雪"哪个是"霜",不能看白茫茫一片就认为是雪,美国的金融危机这方面下的是一场霜。所以我想这是对这场危机的一个最基本的判断。
那么如果这样来看中国这个危机,我觉得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实际上中国的这场危机和今天引起我们这种危机的美国金融危机反倒不太像,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比较像,就是那时候美国在消费门槛过不去,中国今天也是在消费这个槛过不去,这两个坎儿是同一个坎。
关于三十年代大萧条,三十年代大萧条是1929年,今天是2009年,正好八十年的时间,八十年时间关于大萧条的研究可以说是汗牛充栋,这方面成果非常多,但是我觉得三十年代大萧条当中非常重要的问题直到今天没有完全说清楚,尤其是这场危机究竟是一场什么样的危机,究竟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这个问题没有完全说清楚。
为什么没有完全说清楚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一直没有人问,在这里不谦虚点说这个问题还是我第一次认真的去问,什么问题?我们不是说三十年代大萧条是生产过剩,我们不是说三十年代大萧条东西卖不出去,但是在八十年的时间里没有人去问一个问题,什么问题?究竟什么东西卖不出去,说过剩究竟是什么东西过剩,说东西卖不出去究竟是什么东西卖不出去,很多人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卖不出去就是卖不出去,不用管什么东西卖不出去,但是我要说什么东西卖不出去更为重要。
我为什么讲这个问题呢?我们现在一提起大萧条我们脑子里会想东西卖不出去,是生产过剩,我们脑子里很容易跳出一个形象的东西是什么呢?卖不出去的牛奶倒到河里、倒到海里,我们脑子里就很容易跳出这个东西。所以卖不出去的牛奶就是三十年代大萧条的符号,但是我想这个符号和象征是错的,它产生了有害的误导,这个有害的误导是什么?就是阻止了我们进一步去问究竟是什么东西过剩,究竟是什么东西卖不出去。
真正卖不出去的是耐用消费品
那么可以说在三十年代大萧条当中真正卖不出去的不是牛奶,真正卖不出去的是什么?是房子、汽车、摩托车、简易冰箱、洗衣机、电话机、收音机,这些的一些东西。这样的东西卖不出去,这些东西是什么?耐用消费品,所以当时的过剩实际上主要表现为耐用消费品过剩,实质性的问题是耐用消费品过剩,我们强调这点是要看到三十年代大萧条发生的背景,经济背景究竟是什么。
我讲讲数据,我们可以更有一个直观的认识。1929年大萧条发生的当年,美国汽车的年产量五百万辆,2007年中国汽车的产量是1300万辆,国内市场销售八百万辆。但是我们比美国的大,所以说从汽车的生产能力来说,现在的中国和大萧条的时候的美国差不多。再看房地产,在大萧条发生之前,1925年前后,美国每年新找的房子大约是100万套,但是到1929年每年能够销售五十万套,所以可以看到美国是什么样的时代,他也正在进入这个门槛。
我还可以再讲一个事情,我们可以更形象看到它的特征。三十年代美国大萧条的时候美国总统是胡佛,胡佛曾经向美国选民做过许诺,你投票给我,我做了美国总统,他说保证让每个公民过上什么日子,就是每个家里锅里都煮了两只鸡,院子里停着两辆车。两只鸡是什么?——柴米油盐;两辆车是什么?——耐用消费品,处在这样一个时期,但是也是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后面那只脚过不来,为什么后面这只脚这么重要?因为一个社会其实要从生产上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把大量房子、汽车、消费品、家用电器生产出来,但是如果一个市场能够形成广大的耐用消费品市场,使得耐用消费品消费进入大众消费阶段非常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