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专题-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娱乐生活>文化杂谈>

闲话唐代文病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10-05-12 08:01:41
 把言论自由作为唐诗繁荣的原因之一,这是人们较爱谈论的问题,这有一定道理。但把唐代的言论自由强调过分,又会造成一种错觉,好像整个唐代政治都很开明。这却是不符合实际的。

  9世纪初,日本和尚空海归国时,带去了许多中国书籍。他归国后写的重要著作《文镜秘府论》,保存了许多唐代文学批评的材料。“西卷”“论病”中,有一则是《文二十八种病》。虽标的是“文”,却多是论诗。在第十五的“忌讳病”下,特作了如下的解释:“其中意义,有涉于国家之忌是也”。还引了元兢的话:“此病或犯,虽有周公之才,不足观也。”这说明:唐代诗人已经注意到了内容方面必须避免的忌讳。这等于提出了一个写诗的基本“政治标准”。

  唐代的言论自由表现得较为明显的,是唐太宗贞观年间。这同唐太宗在政治上采取“纳谏”的措施是分不开的。这也必然会形成一种直言不讳的社会风尚,并且有可能扩大到诗歌领域中去。

  再说到盛唐时期的言论自由,大家自然会想到开、天盛世,而且首先会忆起孟浩然那首《岁暮归南山》诗。就因为唐玄宗对其中“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句不满,孟浩然才失意终身。其次也不会忘记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后来的读者很欣赏李白的“胆量”,由于“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侍新妆”的诗句遭到高力士的谗毁,杨贵妃的捍阻,虽然没有加罪,李白却失去了命官的机会。它们都是“有涉于国家之忌”的。杜甫的诗,生前流传不广。他向唐玄宗献赋,虽然受到赏识,但他所写有关唐玄宗的诗,特别是那些深刻地批判现实,忧念国事,同情人民的名作,唐玄宗和权贵们却未必看到,因而没有引起反应。至于他为房瑁辩白的奏疏,唐肃宗看了却大发雷霆,他也因此而罢官,并且从此过着流离颠沛的生活。究竟言论有多自由,是说不准的。

  从中唐开始,大约诗坛就有了一些成文的戒律。被日本和尚编纂入书的“忌讳病”之类,就属于成文的一种。既然作为“文病”提了出来,可见是从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因为有人是从中吃过苦头的。贾岛因为“久不第,吟《病蝉》之句,以刺公卿”,被目为“十恶”,竟遭斥逐。刘禹锡游玄都观,先后写看桃花的诗,都给他带来了贬斥的严重后果,这更是大家所熟知的。

  晚唐时期的言论自由,比之中唐更不如。裴恽向唐懿宗进诗几乎获谴,是一个具体例子。唐懿宗即位,改年号“咸通”,“裴悸进诗贺圣政”,用了“太康”二字,懿宗大怒:“太康失邦,乃以比我!”幸好韦澳奏言:“晋平吴寇,改号太康,虽有‘失邦’之言,乃见归美之文。”懿宗才改口道:“天子大须博览,不然几错罪恽。”李商隐喜欢写咏史诗,避免直接涉及时事。在他的诗作中,沉情绝丽与隐晦曲折交织在一起,而带上了悲剧色彩。我们在欣赏他的诗作时,就能摸到晚唐诗坛力戒“忌讳病”的时代脉搏。

  把唐代“文病”和唐代诗人写诗的一些具体实际稍加联系,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一方面唐代确有一定的言论自由。这首先表现在唐代没有文字狱。虽然有的诗人曾以文字触忌,但没有人对一首诗随意引用曲解,无限上纲,深文周纳,陷人于罪。因而诗人们仍然把反映和批评现实作为自己的写作职责,不怕有所触犯。这也正是唐代产生了不少伟大和杰出的诗人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唐代诗坛又并非百无禁忌。否则,孟浩然、李白、李泌、贾岛、刘禹锡就不会因写诗而遭到放逐;白居易就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指责。因此,把唐代的言论自由强调过分,是不恰当的,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在客观上还会起到美化封建王朝的作用。

作者:  责任编辑:小美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最新评论共有 0 位网友发表了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注册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