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从一开始,就把王大花这个乡村女性的命运同革命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当她的丈夫唐全礼被日本人杀害后,孤儿寡母开始了向大连的逃难之旅。影片中的许多情节,不仅十分符合王大花这个乡村妇女的特定身份,故事也充满了极强的传奇色彩。
如果说开始阶段王大花的革命行动还有点误打误撞的盲目的话,后来的几次重要行动,王大花完全成了一个充满智慧的自觉的革命战士。如根据我地下党的计划要炸沉日军船只,急需把雷管放进船上,是王大花想出了妙计,然后成功炸船。这些情节的设计与人物身份都高度契合,因此也能够产生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全剧巧妙地运用王大花的一手绝活“鱼锅饼子”这样一种东北小吃,不仅给了人物一种特定的身份,也给了她立足大连、与各方联系的一种方式。因为鱼锅饼子,她可以与汉奸商人邵登年交往,也可以与日军头目青木建立特殊关系,鱼锅饼子不仅成为她特定身份的掩护,也是她与敌人展开斗争的“道具”。
而这一切,都必须具有扎实的生活基础和生活历练。最后,在情感戏表现上的创新打动了观众。准确地说它不是纯粹的情感戏,但情感成为这部戏最打动人心的部分。其中包括爱情、亲情、友情,夏家河与韩山东的战友情谊,王大花与夏家河、江桂芬的一波三折的爱情及友情,还有王大花与钢蛋、小货郎与母亲的母子情感,都十分动人。
这其中,夏家河与王大花、江桂芬的关系,完全超脱了以往三角恋爱的俗套,故事结构非常真实。革命工作的特殊需要使这些本来真实的情感不能表露,因而也使这部戏在情感表现方面有了特有的魅力。但是作品张弛有度,它没有任性地或者夸张地去表现情感,而始终让情感这条副线服从于革命和抗日这条主线。
这与以往同类题材作品相比,显得更加真实,更加具有时代特色,从而也更加富有艺术的感染力。谍战戏,也包括所有的抗战题材戏,在同类题材作品扎堆出现的背景下,要想赢得观众,需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都有所创新。《王大花的革命生涯》虽然在某些细节表现上还有值得商榷之处,但它的确走出了一条让人耳目一新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