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横店影视城、北京八一厂的王佐基地,还是电视荧屏,现在到处弥漫着抗日战场的硝烟,质量也良莠不齐。狼烟多了,难免有些乌烟瘴气。《麻雀春天》并不属于抗战剧,它讲的是解放战争背景下的小人物小百姓的故事。一般来讲,解放战争题材不受待见,常常因国共之争不好写,渡尽劫波,相逢一笑,还打什么呢?
但历史并不都是貌似好戏的料子,只要沉进去还是可以有所新发现。编剧张立立很淡定地切入了这段历史,做了很深入的功课,包括研究麻雀习性到了微观层面。经过大家的提炼,就有了今天的模样。以往波澜壮阔都是留给大人物的,这部戏在关注建国前大浪淘沙般的战争史之余,特别增加了一种暖色调性——小人物的乌托邦梦想与革命事业的结合。小人物犹如麻雀,他们是哪个时代沉默的大多数,他们或踏实或纠结地活着,也渴望春天,就这么简单。
麻雀,是一种笼中鸟,代表了对自由的渴望。而春天,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方面,在解放前夕的战乱大背景下,仁人志士们充满着对自由和平等的热切盼望,为革命事业的“春暖花开”肝脑涂地。另一方面,剧中的赵包子虽然仅是大时代下的一只小麻雀,但他也有梦想去闯世界、去挣钱,娶到自己心爱的姑娘,希望用自己的劳动迎来人生的“春天”。
同时,通过小人物的眼睛,目击黎明前夜为了新中国英勇献身的一代理想主义者的高尚作为。有高尚,有群丑,在历史洪流中亮相和表演。这正是这部戏的一个主题宣扬,看似严肃,实则不失活泼,更加适合凡人口味,集故事性与励志性于一体。
电视剧作品机械化、技巧化的态势愈演愈烈,一部剧的诞生是投资者出品方和创作制作者以及播出者之间纠结磨合缠斗的过程,最后剩下的一定是一次性组合格局下磨合的产物。出品人盯IP,制作人守平衡,创作者妥协中坚持。作品最后都成了产品,其间不可控环节太多,从第一车间到最后会成为什么东东,的确难以操控。
只能寄希望于文化绿色生态环境,同道都有行业环保意识和坚持的精神,我们的传播环境不再被污染和利益绑架。战争戏越来越多,的确有“动物世界”的意思,突出丛林法则,讲究动作节奏,有外在少内在,有肌肉缺精神。战争历史和当代军旅承载的整个国家民族族群的记忆和情感,对此选择遗忘很危险。
李洋称,我追求作品的唯一性,和自己较劲,也是一种自我约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偷懒、不模仿、不走捷径,对别人曾经用过的套路或技巧保持警惕。也就是说,多为难自己、折磨自我吧,就像苦行僧一样,痛并快乐着向前走,苦尽甘来,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