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名村民举报村官贪腐问题,确凿证据摆在面前。但是,5年过去了,村官安然无恙。村民们说,这位村官的外甥是县纪委干部,因此得到庇护。
轻查轻处
2010年12月24日,安徽省涡阳县陈大镇党委作出《决定》,给予该镇于楼村支部委员于保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陈大镇党委调查结果显示,于保新犯有5项错误事实。收取村民提留款4000元,实际上缴2000元;虚报支付村民承包费2900元;虚假上报其垫付农业税2196元;集体存款利息装入自己腰包1000多元;打白条、在无主要负责人签批下,报销5万多元款项,用于一位村民“打官司”。
上述问题看似不大,镇党委给予于保新党内严重警告处分。镇党委同时责令于保新退还农业税;虚假、假报的集体资金退出;集体存款利息退还;用于为村民打官司的5万多元,交由所在自然村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是否报销。
村民们说,他们反映的于保新经济问题,数额在百万元左右,仅仅村民建房押金就有50万元,镇里只是查了一些摆在面前无法推辞的小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典型的轻查轻处。”
查而不处
陈大镇党委作出了上述《决定》,村民们虽然对处理不满意,但也盼望这个《决定》得到落实,这一等就是5年无果。
村民们说,去年(2014年),村委会换届,第一轮选举就没有成功,但是现在于保新平常以“副主任”自称,还同时把持着计生专干的职位。
对于上述镇党委的处理决定,村民们认为没有一项得到落实,镇党委的《决定》,查而不处。
关于“用于为村民打官司的5万多元,交由所在自然村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是否报销”的问题,记者联系到这位“打官司”的村民,他表示这纯粹是被举报人造假,他的亲戚因宅基地纠纷确实打过官司,诉讼费是自己付的,跟村里没有任何关系。村干部于保新借机造假,“打官司花了5万多元”,这些钱被于保新等人从集体款中报销,镇党委作出处理决定后,到现在也没见这个问题解决。
“5万元对老百姓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这个问题一直没解决,村民们很有意见。
习焉不察
2015年7月开始,村民们就上述及新发现的问题再次向有关部门上访、投诉、控告。
“涡河清淤工程,占地、树木、移民、拆迁补偿77087.5元,我们村民没有得到款”。村民们拿出镇政府与村委会签订的《拆迁补偿协议书》显示,临时占地18.32亩,补偿费用20811.5元,树木补偿4980元,取土、拆迁等其他项目补偿51296元。
“于保新向低保户于广献要100元,不给100元就不给办理低保。该村民经济十分困难,向别人借了100元交给于保新,才给办了低保”。
这仅仅是村民反映19项目问题中的两项。
近百名村民在他们的反映材料上签字、按手印,那位“打官司”的村民签名排在第一位。他们走进信访局、纪检委、检察院,几个月下来没有任何结果。
“习焉不察”,村民们如此认为。他们还认为信访受阻另外一个原因是被举报人“上面有人”,于保新一位堂兄弟是县里的局长、其外甥则是县纪委的干部。
现在,村民们计划“网上信访”,这是远在他乡打工的青年村民出的主意,也许“互联网+信访”能给他们一个说法。据中共安徽省委纪检委、安徽监察厅报道,安徽一些地方打造互联网信访新格局试水“互联网+”,这对于信访工作而言,是一次突破,同时也是一次挑战。(王霖、刘铁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