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国搞激光惯性约束聚变装置的历史
中国对激光器的研究,开始于60年代。1963年12月,毛泽东在听取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聂荣臻汇报十年科学技术规划时指出:“激光,要组织一批人专门去研究它。”随后,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中国开始研究激光装置。
1986年夏天,激光12号实验装置正式命名为神光-1。
1993年,国家“863”计划确立了惯性约束聚变主题,进一步推动了国家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和高功率激光技术的发展。
图为美国的同类激光装置
1994年,神光-1退役。神光-1连续运行8年,在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和X射线激光等前沿领域取得了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成果。
1994年5月18日,神光-2装置立项,工程正式启动,规模比神光-1装置扩大4倍。
1995年,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在“863计划”中立项,我国科研人员开始研制跨世纪的巨型激光驱动器——神光-3装置,计划建成10万焦耳级的激光装置。
4.“激光”和“神光”的由来
你们知道激光的名字是谁取的?神光系列又怎么得名?
这是我国新一代热核聚变装置EAST(俗称“人造太阳”)
“激光”一词是1965年由钱学森先生提出的,而在1966年,钱老听说了惯性约束聚变的构想后对此评价:“你们的事业是在地球上人造一个小太阳。”
而“神光”的由来则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组建了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团队,并成立了国内第一个惯性约束聚变专业实验室。1985年该项研究迎来重大成果,我国首台用于激光约束聚变科研的大功率激光器在中物院诞生,张爱萍将军曾亲自为它命名为“神光”。这就是目前我国神光系列名称的来源。
5.比神光II更加先进的神光Ⅲ
在国际聚变科研领域,无论是磁约束聚变,还是惯性约束聚变,都是世界各个科技大国暗自角力的战场。而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路线之所以在技术封锁的环境下,与世界科技强国并驾齐驱,正是由于它的军民两用特殊性质。“惯性约束聚变是在高温、高压、高密度条件下的实验。这实际上是与武器物理有关联的。目前在全球科学界对于聚变能源的探索中,惯性约束聚变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军民两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