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个倒向中国的美国盟友:韩国
韩国和中国虽然在几十年前算是打过一场战争,按理说应该很敌对才是。可是事过境迁很多利益关系早已发生了变化,韩国的国家利益无外乎有两个,一个事实现朝鲜半岛的性统一,另一个就是发展国民经济。而这两点都和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中国在朝鲜半岛的政治影响力是举足轻重的,对朝鲜的政治走向具有很强的控制力,如果未来中韩联手加上中国的政治操作,实现朝韩统一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情。
韩国总理朴槿惠
另外一点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韩国很多大宗商品都出口到中国,在中国城市的马路上随处都可以看到韩国品牌的汽车,朴槿惠总统刚一上任首访的国家就是中国,从这就可以看出中国对于韩国的重要性。关于中韩结盟的呼声也是一浪高过一浪。
第八个倒向中国的美国盟友:以色列
以色列与中国有着不同寻常的历史渊源,20世纪初至30年代陆续迁徙到上海的俄国籍犹太人,由于当时全球性经济危机的阴霾仍未消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威胁又迫在眉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考虑,无情地对当时没有祖国的犹太民族关上了大门。只有远离欧洲7000多英里的中国上海,却因其“自由港”的特殊地位,使近乎绝望的犹太人无须签证就进入上海。
以色列军力
从1933年到1941年底,上海滩涌入的犹太难民潮规模达到约3万。其中有2?5万人留居下来。众多的难民涌入,给沪上原来的犹太社区出了难题,沙逊名下的产业河滨大楼在1938年时曾是大批犹太难民栖居的主要接待站。哈同生前捐钱为纪念其父而建造的阿哈龙会堂(原址即今文汇新民报业集团所在地)也成为犹太难民的落脚处。
1993年10月14日,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拉宾到上海长阳路62号摩西会堂旧址参观,这位两年后遇刺身亡的犹太政治家头戴蓝色小帽,作了虔诚的祈祷。他的临别留言简短而又真挚:“在犹太人被纳粹屠杀、驱赶而流浪于世界各地之时,犹太人得到了上海人民的庇护,我和以色列人民及政府从内心深处感谢你们的帮助。”通过这份姗姗来迟的由犹太国家最高行政官员正式写就的书面感谢文件,人们不难掂量出上海在犹太民族的历史天平上所具有的沉重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