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灰安放北京及老家
中午12时50分,季羡林独子季承携妻儿到达现场,给父亲送上花圈。季承身着蓝色衬衣,神情悲伤,他在留言簿上留下“季承并马晓琴幼孙宏德哭拜”,并跪在父亲灵堂前磕了三个头。妻子马晓琴则抱着刚满1岁的儿子一一磕头。
下午5时30分许,季羡林关门弟子钱文忠也到达灵堂,跪下磕了9个响头离去。
季承说,父亲遗体告别仪式将于周日(7月19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初拟季老的骨灰分两处安放,一部分送回山东临清老家,一部分留在北京。
北大季羡林先生治丧办公室有关负责人称,初步统计昨日到场悼念的人士超过3500人。
追忆
“国宝”当之无愧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陆俭明从1983年开始,作为中国语言学会秘书长与中国语言学会会长季羡林先生共事4年。他认为,对于“国宝”的称号,季羡林先生当之无愧。而“国学大师”则可以商榷,因为季羡林先生有很深厚的国学功底,但主要研究领域是印度文化等,不是国学。
陆俭明说,季羡林先生为人平易近人,生活十分简朴,完全看不出是一位著名学者。上世纪80年代曾有一位新生将季先生错认为工友,向季先生问路,季先生不但详细指明道路,还帮助那个学生把行李拿到了宿舍,却一直未透露自己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