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方评说
新闻事件:3月28日,山西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有153名矿工被困井下。如今,事故发生已过了几天,救援工作仍在继续。舆论一方面牵挂着被困矿工的安危,一方面也对事故暴露出的盲目追求生产进度以及被困人数是否准确等问题产生质疑。
《新京报》:遏制矿难,千头万绪,需做的有很多,但这其中,全面确立起矿难中“人”的价值,理应是基础中的基础,公布被困或遇难矿工名单,甚至直播矿难抢救的全过程,将“人”字大写,给生命以尊崇,如此,才能给全社会上一堂震撼性的“生命教育课”,并有效警示后来者。
《上海商报》:真要遏制矿难,必须改变目前这种政府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垄断,引入社会多元监督的治理模式,赋予任何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社会监督权。只要公民有证据表明企业管理或者政府管理出现缺陷可能导致事故,并且向行政机关提出了检查要求,国家机关就必须受理并启动检查程序。在此基础上,辅之企业履行公共义务的刚性要求,包括从企业利润中提取资金设立公共安全基金,同时制订严格的法律,发挥法律在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应对作用。
《东方早报》:过去20年中,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始终伴随着持续流淌的泪与血。从某个意义上说,从白领出入的高档写字楼,到那些制造严重污染的小型冶炼厂,以及现代化或简陋的煤矿,都在不断吞噬劳工的生命,只不过,有些较为直白,有些较为隐晦。这个生产体系有没有可能变得文明一些?这取决于整个社会能否抛弃对经济增长的迷信,转而从人的尊严与幸福的角度看待增长。而促成这一转型的驱动力量,还是劳工对自己身体的价值的重估,与作为人的尊严意识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