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川之伤,国之殇!
当我们来到满目疮痍的汶川大地震灾区。眼里含着泪,心里流着血。我们敲打键盘的手在颤抖,我们按动快门的手也在颤抖。哀伤,笼罩着天地,也笼罩着我们。
但随着抗震救灾的深入,哀伤更多的是被感动取代。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此刻绽放出璀璨的人性光辉,我们从灾区发回大连的新闻报道也开始有了色彩,那是温馨的色彩。我们和来自大连的志愿者一起到安县的学校给孩子们送去儿童节的礼物;和来自大连的援建者一起勘察受损的自来水系统;目睹了来自大连的特警在安县街头站岗巡逻……我们更欣喜地看到,站在废墟上,灾区人民不再彷徨流泪,而是开始思考,开始建设……
汶川周年祭,我们又一次出发,重回四川,重新走进那座城,走近那些人。
当我们到达四川省委宣传部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目前已经有1000多名外地记者到这里办理了采访证件。大家都是一个目的:看看灾后重建的新四川。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是重灾区农民打出的标语,更是灾区人民自立自强的真实写照。甚至在北川县永兴板房区,每晚都有近百人伴着悠扬的羌乐跳起欢乐的锅庄。他们用这样的方式,走出悲伤,奔向美好的新生。我们行走在巴蜀大地上,温暖的空气中流动着祥和、欢乐。当地人告诉我们,在这里,以前很少有这样的太阳。
每一个文字都凝固历史。
每一件馆藏都定格感动。
每一根钢筋都来自废墟。
记者张春雷摄
残垣断壁、日记、条幅、手电、钢盔……这些不搭界的物品组织在一起,似乎像是前卫的艺术家在搞行为艺术。其实,这是位于成都市大邑县的建川博物馆地震馆的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布置展厅。据该馆副馆长何新勇介绍,该馆将在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当天举行开馆仪式,将展出50000余件珍贵的物品。A 震撼日记凝固历史
走进地震博物馆,几个工人正在用扭曲的废钢筋往墙壁上进行镶嵌。“这是在做这次汶川地震区域的地貌图,这些都是我们从废墟当中找到的。”何新勇拿起一根钢筋递给记者,“我们这个馆最大的特点就是参观的顺序是以日期为指引,用日记形式凝固历史。”何新勇说。
地震中被砸烂的机关文件柜、从废墟中挖掘出的学生日记、参加抗震救灾的部队官兵使用过的印有“铁军”字样的红旗……何新勇告诉记者,该馆通过各种方式搜集抗震救灾中的实物,甚至到灾区的废墟中寻找。如今,该馆的实物已经达到了50000余件。
B 盘点馆藏重温感动
最珍贵的馆藏:温总理指挥抗震救灾时所使用过的话筒。
最悲壮的馆藏:一只大碗里的瓷片。这是进入唐家山堰塞湖的搜救部队出发前喝壮行酒用的,当时这些勇士们做好了“一去不复还”的打算,壮行酒下肚,将碗摔在地上,然后义无反顾的出发了。
最亲切的馆藏:一件粉红色的小孩上衣。捐赠衣服的小孩叫宋馨懿,是咱们大连的消防官兵将他救出来的,当时温总理就在救援现场,还主动给小馨懿让路。
最发人深思的馆藏:一副眼镜。这是范跑跑当时丢下学生冲出教室时所佩戴的眼镜。何新勇说,在收藏范跑跑眼镜的过程中,他对范跑跑也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2008年6月12日搞第一次展览的时候,很多人都在孩子们的遗物前留言,基本都是唾弃范跑跑的逃跑行为。这件事被范跑跑知道了,他就来到这里参观,并向博物馆捐赠了他当时讲课用的《红楼梦》,并告诉我们毕竟他是地震时的争议人物,物品还有点价值。”何新勇说,当时馆里向他提出可不可以把眼镜也捐给博物馆。范跑跑显得很为难,表示若捐了,自己就没有眼镜了。博物馆提出他可以去配眼镜,然后回来报销。范跑跑就真的出去配了眼镜,并拿回了发票。于是,那个黑框高度近视眼镜也就留在了这里,静静聆听世人如何评说它的主人的一段经历和一番言辞。
C 它们在这受注目礼
在建川地震博物馆里,有一堆钢铁之躯在享受人们的注目礼。它们的背后,是一件件有血有肉的往事。
功勋战车:建川博物馆地震馆外,停着三个庞然大物———挖掘机、推土机、吊车。建川博物馆市场部的黄毅告诉记者:“就是这两个庞然大物打通了北川的生命线,可以称得上是‘功勋战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