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人生激发生活热情
刘晓楠就职于兰州一家电信企业,她的日常工作是在客服部门负责与用户的沟通交流、解决投诉,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生活让年轻的刘晓楠总觉得缺点什么。
5月的一个傍晚,她在兰州皋兰路夜市闲逛的时候认识了赵菁,赵菁在皋兰路夜市摆了一个专门出售手机挂件的摊,一聊之下刘晓楠才知道赵菁白天也在一家物流公司上班,晚上出来练摊。
“练摊”的白领们(资料图片)
酷爱饰品的刘晓楠不禁动了和赵菁一起练摊的念头,而且说干就干。刘晓楠周末到批发市场选了十余种品牌饰品,找来练摊的椅子、板子、绒布,第二周就和赵菁一起摆起了摊子。
自此以后,下班、吃点东西、开始练摊成了刘晓楠的主要“夜生活”方式。
谈起为什么要练摊,刘晓楠说“说为了挣钱吧?经济是一个方面,通过这种方式赚到的钱觉得挺有价值。但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我觉得做了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很有趣的事情,我以前就喜欢饰品,去商场见到各种各样的头花啊、胸针啊,脚都挪不动,心想哪天我自己卖的话我一定要选最漂亮的饰品推荐给别人,就是卖不掉了自己戴也蛮好的。没想到用这么简单的方法就能实现。”
因为刘晓楠进的饰品样式独特、价格合理,加上她自己又喜欢这个,总是能恰到好处的给顾客推荐他们的喜欢的东西,练摊没多久她的饰品的销量也是一路攀升,还有几个回头客因为常常光顾竟然都交成了朋友。
“别看一个小摊子,也要揣摩顾客的心理、搭配产品的种类、计算成本和利润,组合起来才能见到效益,每次卖出去一件饰品就觉得特兴奋也成功,呵呵,这样的夜晚比以前去慢摇、泡酒吧要充实快乐,而且补贴了收入、提高了能力,还认识了不少新朋友,何乐不为?”
从5月12日练摊到8月10日,刘晓楠算了笔账,除了进货压着的300多块钱,净赚了1700多,这对于月收入3000元多的刘晓楠来说算不得很多,而刘晓楠对练摊却情有独钟,她觉得除了有点辛苦外,能在练摊的过程中找到了更多的乐趣和自信。
练摊,带来的观念革命
和刘晓楠一样,在兰州25--30岁左右的都市白领中悄然掀起了一股“练摊风”,他们有着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却因为练摊的新奇和充满创意选择了这种“夜生活”,而在选择这样的“体验式夜生活”后,许多人改变了旧有的观念。
“我一直喜欢电影,也爱集纳电影海报,正好朋友说有海报的货源,如果开店我也没精力,工作肯定更不能扔了,所以晚上出来练摊,一方面进了好多自己喜欢的海报另一方面还能把自己喜欢的东西推荐出去,让别人接受。我还认识了几个朋友,也喜欢电影,我们经常交流自己收藏的电影碟片,挺好玩的。”白天做进出口贸易的陈刚边摆弄自己的海报摊子边说。
“虽然是因为喜欢这个事,练摊以后才发现这也是个苦差事,别的不说,每天整理货物、分类,不厌其烦的给别人介绍电影,有时候会觉得累的很。不过卖出去一张海报,心情就很好,平时做进出口的单子,有时候一张大单子也要十来万,很奇怪,却没有这种简单的感觉来的更兴奋。是不是让生活简单了才能真正体验出里面的真实和快乐?”陈刚开诚布公的谈了自己的感受。
作为女孩子的赵菁的体验可能更细腻一些,“说真的,练摊前,我这个人还是有等级观念的,觉得收入差的、在社会低端的人群就是素质有问题的,后来自己练摊认识下岗的赵姐、李姐他们,没想到他们那么朴实、厚道,这些让我发现其实人性的闪光点不会因为他(她)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而被掩盖了。练摊让我丢弃了很多虚荣的念头,看待这个世界更真实、纯净了,这和做志愿者是不是能产生一样的感受啊?”
很显然,简单的劳动、充满兴味的经营,再加上自己的创意和想象,练摊不仅成了他们打发闲暇时间的方式,更有“升格”为新的生活方式的味道。
“白领练摊”为何有如此之大的魔力呢?
心理学家表示,所谓社会角色,就像演员在舞台上扮演不同的角色一样,人处在不同的社会地位,从事不同的社会职业(或中心任务)都要有相应的个人行为模式,即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因此,社会角色就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处于特定的社会地位、并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
通常一个人会经常变换自己的角色,比如说下班回家,就要从职业角色变换为家庭成员角色。这种经常性的由领导到子女、由学生到老师、由主人到客人等杂乱无章的变换即为角色转换。而角色互换法作为一种心理学派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方面已经得到应用。
重庆社科院应用心理学专家朱艺认为,“白领练摊”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作为白领的年轻人,晚上去练摊,说明他们在观念上有了很大的突破。首先是等级观念上,他们不再局限于白领圈子的生活。去体会所处生活环境以外的天地,会让他们看待人生、社会的视角更加多样化,会使他们自身的人性和人生经历都更加丰满;其次,眼界更加开阔,在所谓的“低”等级社会阶层的生活,同样有非常有创意、令人愉悦的事情,会有许多让人感动的小人物帮助自己心灵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