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8日,对海南省东方市八所镇十所村的唐万莲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天。这天下午,她没有像往常那样出去串门、打麻将,而是和家人早早就吃过了饭,守候在电视机前,焦急地等待北京奥运会开幕。
59岁的唐万莲已经两个多月没有看见过自己的二儿子了,所以当电视里中国代表团走出来时,她兴奋极了。1099人的队伍里一定有她的儿子,虽然没能在人群中“找”到他,她依然很满足。
罗友佳正在做赛前准备(资料图片)
唐万莲的二儿子名叫罗友佳,作为参加此次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一份子,他将和同样来自海南省东方市的陈秀科一起,参加奥运会帆船赛多体船——托那多级双体船项目的比赛。
2008北京奥运会是海南省体育史上值得记载的一笔。这一届奥运会,终于有了海南选手的身影。这也是海南自从1988年建省以来,首次输送自己培养的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大赛。
2008北京奥运会上,参赛的海南选手共有五名。除了罗友佳和陈秀科外,还有邓道坤、王伟东和王鹤,其中邓道坤/王伟东将作为搭档参加奥帆赛470级项目的比赛,王鹤则是和来自福建的选手配合参加星级帆船比赛。
论人口和经济实力,海南目前显然还是个欠发达的“体育小省”。但是,海南首次参加奥运会的5名选手,清一色的全是水上竞赛项目,则显示了中国海洋大省得天独厚的体育优势和发展方向。海南首次参赛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试水”。
艰难取得奥运会入场券
罗友佳和陈秀科都是31岁,在参加奥运帆船帆板比赛的五名海南选手中年龄最大。自从1994年入选海南省帆船队以来,他们已经在海上搏风击浪14载。作为海南省优秀的帆船帆板运动员,罗友佳、陈秀科两人近年来多次在全国帆船比赛470级项目取得好成绩。2005年底,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把奥运会托纳多级帆船项目交给海南帆船帆板队。为了保证多名选手参加奥运会,一直练470级的罗友佳和陈秀科开始改练托纳多级。在争夺2008北京奥运会唯一一张托纳多级帆船项目入场券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两对来自福建的强劲对手。
为了在获得奥运会入场券的竞争中胜出,从2006年3月开始,罗友佳和陈秀科两人就踏上了艰苦的训练道路。两人还先后赴阿根廷、法国、美国、荷兰、葡萄牙等地,和世界上高水平的选手同场训练、学习,在一项一项比赛当中不断摸索经验。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7年西班牙世锦赛和2008年2月的新西兰世锦赛中,两人名列国内第一,终于实现了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心愿。
全村人都在为他加油
回忆起得知儿子获得奥运会参赛资格的情景,母亲唐万莲脸上显现出抑制不住的高兴:“6月份的有一天,突然有邻居问我儿子是不是叫罗友佳,说横幅上都挂出来了,你儿子要参加奥运会啦!”唐万莲告诉记者,从那以后,每天都有小孩来问她:“叔叔什么时候比赛?全村人都在为他加油!”
然而,说到罗友佳这十几年来训练的艰苦和劳累,唐万莲不住地摇头:“太辛苦了,我都不忍心看。”唐万莲告诉记者,友佳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本来渴望读大学的罗友佳不顾老师的劝阻,毅然选择了帆船。
提起丈夫,罗友佳的妻子符万兰眼里满是心疼。她告诉记者,从他们2006年结婚到现在,两人相聚的时间太少了。2007年全年两人总共只有4天在一起,连过年罗友佳也只在家里呆了一天。“大年初一回家,初二就走了,女儿一岁零八个月了,可他陪孩子的时间不超过7天”,符万兰抱着女儿淡淡地提到。即使如此,她也丝毫没有怨怪丈夫:“心疼都来不及,哪里会怪他。”
万兰和友佳是自由恋爱,两人同在一个村子,2002年正式确立恋爱关系,2006年结婚。在符万兰眼中,丈夫是个孝顺、勤劳、善良的好男人,“每次回家,放下行李就去做饭。”
北京奥运会开幕以后,唐万莲一家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59岁的唐万莲每天都守在电视机前,看到别的运动员比赛,心里特别紧张。一旦发现运动员受伤,老人更担心儿子。当记者问起唐万莲有什么心愿时,她乐呵呵地回答:“当然是希望他能够拿个奖牌回来啦!不过拿不到也没关系。”
罗友佳的妻子符万兰几乎每天与他通电话至少三次,她对记者说:“真遗憾没能去青岛,只能默默地祝福他健康平安。”女儿罗泰晶在妈妈怀中也不时用稚嫩的声音喊着“爸爸,加油!”
参加奥运会就是一种收获
海南东方市三家镇岭村的陈秀科,也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家里八个孩子,他排行老六。“小时候就特别爱看书”,母亲赵赞佳告诉记者,父亲很早过世的陈秀科从小就内向懂事,因为家贫从不出去玩,只喜欢看书。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994年初三毕业后,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陈秀科报考了海南省高级体校。因为身体素质出色,面试还没完,他就被教练就看上了,从此进入了海南省帆船队。1997年,为了凑齐八妹陈娇读大学的学费,陈秀科离开省帆船队,在海口海瑞学园当了一名体育教师。直到2000年,他才重新回到省帆船队。“哥哥为我付出了很多”,回忆与六哥相处的点滴,陈娇眼眶都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