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媒体评论>

兰州水污染源:发现27年为何仍未根治

来源:腾讯 时间:2014-04-16 15:12:04

  实际上,由于大型国企身上浓重的行政色彩,并控制着重点领域的市场资源,这导致大型国企成为各个极力追求GDP政绩的地方政府追捧的对象,地方政府普遍会攀附这些财大气粗的企业,这也使得央企在地方政府面前具有心理优势。而动辄几十亿元的项目投资也很容易让地方政府在生态环境、社区影响等负外部性问题上做出让步,默许甚至纵容大型国企在投资生产过程中的不正当行为。

  对于政府与污染国企博弈的影响,《纽约时报》就在2013年3月的一篇报道中一针见血的总结到“内斗,中国治理环境污染之误”。

 

  

兰州西固区内有包括兰州石化在内的大量国有化工企业

  兰州西固区内有包括兰州石化在内的大量国有化工企业

  对管道安全的检测缺乏规范,检测结果存在舞弊空间

  3月6日,兰州市民曾发现自来水出现异味。至3月16日,兰州市政府仍每天向市民通报水质数据。当时,兰州市政府协调了甘肃省水利厅、黄委会,调水增加黄河上游水流量,并对黄河上游涉水的47家企业、23条河洪道进行了全面排查。兰州威立雅水务公司还对内部设备、工艺和供水管网进行了检查。现在看来,这些检查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实际上,对于相关企业的管道的检测,并没有明确和强制的标准。根据《第一财经周刊》对业内人士的采访发现,“政府要求做哪些‘体检’,体检提供哪些数据、哪些项目,这都是政府要监督的,但我们没有听过政府哪个部门来我们企业强制检查。一些管道运营企业,如果没做年检或者年检了但有些项目没检,就有了安全隐患。”而在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能源方面的学者涂建军看来,由于工厂的监测设备的不规范,这些检测结果是可以被操控的。

  更值得警惕的是类似的“隐疾”,兰州并非孤例

  面对类似的顽疾,兰州并不是中国孤例,南京、厦门、青岛等城市同样存在。事实上,此次兰州水污染事故与不久前发生的中石化青岛爆燃事故如出一辙:输油管道泄漏的原油“串入”了市政水渠,在形成密闭空间的暗渠内油气积聚遇火花发生爆燃。

  而环保部在2006年公布的一次全国石化项目环境排查显示,全国7000多个化工化石建设项目中,81%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45%为重大风险源。6000多家化工厂在全国各大城市的主城区和取水区开工、排放。而直到2014年的今天,对已经远远超过6000家的企业名单、位置、环境风险评估,以及相应的处理办法,公众仍不得而知。

  更令人担心的是,除了这些化工企业,城市规划部门本身对地下管线了解也不清楚。根据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调查,全国大约有70%的城市地下管线没有基础性城建档案资料,地下管线家底不清的现状普遍存在。而对于这些现状不明晰,缺乏资料的管线来说,一旦发生事故,甚至查明原因都是个问题。

  此外,饮用水突发性污染还有很强的隐蔽性,有些污染很可能发生的无声无息。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饮用水安全研究所所长刘文君就认为:“即使是饮用水突发性污染多次成为关注焦点,其频率也很可能被低估。近几年发生的几起重金属污染事件,如2008年株洲、湘潭镉污染事件,2012年2月广西龙江镉污染事件,包括此次兰州苯污染事件,每次都是偶然发现。”在她看来,“两次定期检测之间的发生污染,往往不能被察觉。”结语兰州自来水污染源顽疾难治的背后是当地政府、威立雅水务和相关石化企业的“内斗”,而在各方为了各自利益的博弈之中,公众饮水安全的诉求却被忽视了。

作者:  责任编辑:杨鹏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关注
热点图片新闻
评论热文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