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明年经济工作“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这一基调本在意料之中,不过,中小企业的债务困境、房地产调控政策、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出台的刺激政策引发的诸种负面效果以及围绕改革进退的辩论,造成了各方政策诉求分歧加剧的印象。在此情形下,宏观政策选择“稳”字当头,无疑是现实的考量,也是稳妥的选择。
当然,稳是相对而言的,经济政策必须根据现实情况权衡进退。它不应被理解为保守或消极。如果因过于追求稳定而造成经济的不稳定,就应当坚决果敢地推进改革。积极的稳定要能够容纳改革,通过改革实现更长远、更高层次的稳定。
充分考虑到明年经济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经济工作的方法论是处理好稳定、发展和改革三者之间的关系。许多支持稳定的政策其实属于短期政策。应该承认,当前,中长期政策的“硬度”远远比不上短期政策。往往是危机一来,短期政策便取代中长期政策,转变发展方式总是无法真正有效实行。问题不断累积,造成经济新增长点难以找寻,政策两难问题有增无减,政府得以应对风险的政策工具变得日渐减少。这是需要特别引以为戒的。
至于改革,约束力就更弱。情况好的时候,缺乏改革的动力;出现危机时,又无暇改革,甚至担心改革加重危机。于是,改革时机总是等不来,社会舆论对此颇为焦灼。
因此,需要警惕三者关系的失衡,尤其是要防止片面为了稳定而忽视发展和改革的倾向。统筹考虑多种因素,能够将稳定、发展和改革有机、和谐组合起来的政策着力点,当在民生领域。
让我们分述之。
第一,加大对民生领域的关注,着力解决当前民生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对于明年的经济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在社会矛盾多发期,如果没有民生的大幅改善,稳增长将变得十分困难。
第二,积极、有效地回应公众对民生问题的关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第三,围绕民生相关领域设计改革路线图,把民生的改善选作推进改革的最佳着力点。许多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改革问题。金融危机以来,改革的步伐变慢了。除既得利益形格势禁的因素外,社会上虽有改革的愿望,从何处改起却无处着手。明年特殊的形势,使围绕改革的辩论趋于明朗,那就是阻碍民生改善的领域应当成为改革的优先选项。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孙中山语)。惠民生不能取代经济、政治和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却能为相关领域的改革提供可行的切入点,创造宽松的改革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