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漫 经济学博士
年关将至,国企高管薪酬再度受到关注。近日有报告提出,2011年中石油高管人均薪酬110.022万元,存在严重的激励过度的问题。该报告认为,国企的高营业收入更多来自垄断优势,所以不能以企业名义业绩为依据,而应该按照实际业绩评价高管薪酬。
国企高管薪酬水平如何厘清,业界一直没有定论。毕竟这些高管身兼行政与市场双重角色,而两者又分列迥异的绩效考核范畴,对其交集部分设定薪酬框架的确是一项难题。但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国企高管的薪酬水平引发争议声不断,甚至被指已侵占到了全体国民股东的利益。对此,主管部门有必要尽早给出明确的改革方向。
事实上,以中石油为代表的诸多国企虽然账面盈利颇丰,但却不能以市场逻辑进行衡量。由于享有低价租地、高价售油、差别化贷款利率以及高额补贴等“行政福利”,中石油等垄断国企获得了不菲的隐性收益,为报表增色不少,令广大民企望尘莫及。然而,如果剥离国家信用、国有资本支持等捆绑因素,中石油是否还能在市场上如鱼得水,并常年斩获暴利呢?由此延伸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中石油高管在企业运营中究竟起到多大作用,是否与人均百万的薪酬水平相匹配?
在国企高管薪酬制度革新方面,主管部门曾做出过多方努力。从“绩效挂钩”到“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国企吃大锅饭、行业间收入差距偏大等问题逐一得到了解决。但是,在笔者看来,解决国企高管薪酬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剥离国企天然的垄断优势。只有将国企完全放置于竞争环境之中,市场机制才会自发形成对经理人绩效的评估体系,依此而定的国企高管薪酬待遇才更能让闻者信服。石油石化等资源性领域关系到国计民生,是重要的战略部门,但这并不意味着国企垄断就可以让经济安全高枕无忧。近年来,石化巨头为一己之私坐视国内油荒蔓延的现象已广遭诟病,显示其社会责任意识淡漠。这也说明,主管部门严格市场秩序监管、放手各路资本入场博弈或许是一种有益的尝试。而竞争压力也会倒逼企业更多地从服务客户的角度出发,压缩成本、规范经营,最终实现企业与客户利益的双赢。可以预想的是,当国企与民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之时,国企高管也应放弃行政职务的束缚,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将自身素养与能力呈现在市场面前接受检验,并获得各界认可的报酬与奖惩。如此方有可能破解困扰多年的国企高管薪酬难题。
中石油高管百万年薪的曝光,再度激起业界对国企薪酬制度科学性的考问。对于这一久拖不决的问题,只有全部交托给市场,才有机会得出让公众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