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悦悦悬于一线的幼小生命,验证了世道人心的冷漠和冷血,轻易将社会本应坚守的底线击穿。那种质疑陈阿姨想出名的论调,更是丧尽天良,没有是非观的人,往往比坏人更可恶。救助、奖励制度的缺失,引领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甚至制裁讹诈者的法律空白,尤其是当司法裁决迷信于“不是你撞的为什么要扶”的吊诡逻辑,救与不救、扶与不扶的纠结,说到底都是一种非常功利性的考量与选项。
然而抛开鸵鸟心态、犬儒主义等高深的理论,从功利性角度解读,风险和成本这把标尺指引的行为,置身于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冷漠会伤害自己,良知会提升自我快乐和幸福。这绝不是空泛的说教。不久前,某市发生了一起老人跌倒引起路人麻木围观的事件,一位中年男子看了会儿热闹,突然发现老人竟是自己的岳父,想到可能延迟救助,后悔的他狠狠抽了自己几记耳光。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谁没有遭遇困难和意外,万一不幸降临到自己和家人身上,围观者都只当看客那是什么滋味?
我们感动于陈阿姨的质朴和淡然,那份善良和爱心,闪烁着人性最原始的光辉。但她不求回报数次拒嘉奖的行为,这样一笔宝贵精神财富和坦荡品质背后,做那种施人以爱、赐人以福的人,内心注定已经清除许多繁杂,当以一种精神愉悦、情绪饱满感受生活的快乐,幸福也会随之款款而来并如影随形。
而当自己和亲人遇到了不幸,同样得到了及时救助,这样的投桃报李更是重若千钧。相反,任由一个两岁生命自生自灭的18名路人,零风险都不肯报警、呼喊,如果他们事后对此感到深深愧疚或者受到舆论谴责,那缕阴霾恐怕一时难以消除。如果没有一丝忏悔,大写的人字无非与道德为丑、道德为耻,行尸走肉根本不值一提。
据称医生要为小悦悦进行脑死亡评估,即使她存活的几率很小,但我们必须为小悦悦祈祷、为良知祈祷。不管是道德的重塑,信任的构建,向善的社会风俗和人性本能,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检测着社会风气好坏,每位公民都是参与者和分享者,危机和代价都与自己密切关联。既然是从利己考虑,勇敢抛开道德和责任恐惧,不妨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一个个“我”开始践行,多一份热情,多一份关怀,至少尽可能减少悲剧。
行动的人越来越多,无数的个案给人一种“好人多”的感觉,就会一呼百应为生病的社会疗伤,不经意间促进社会风气好转。恰恰“我”放在社会的大容器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要不成为受益者,要不成为受害者,认同这一最简单、最深刻的评价标准,价值取向不言自明。不同场景和身份的转换,该做什么、怎么做不再陷入过度纠葛,归根结底都在为自己和亲友购买一份平安保险,终有一天兑付丰厚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