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吊足了国人胃口的巴比晚宴平静落幕。没有劝捐的噱头,没有打擂台般的排行榜,更没有富豪们的纠结和扭捏,这令事先准备好情绪围观的看客兴致索然。
吊足了国人胃口的巴比晚宴平静落幕。没有劝捐的噱头,没有打擂台般的排行榜,更没有富豪们的纠结和扭捏,这令事先准备好情绪围观的看客兴致索然。这巴菲特果然了得,将万众期待的劝捐赛场办成了一场标准的学术讨论会。在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做慈善比经商更难。这句闪光的金句,现场的记者猝不及防,一闪而过。但在我看来,却体现了巴菲特深邃的智慧。
慈善之难,估计许多人都认为是富人啬捐。但巴菲特说的慈善之难并不在于此。这也是许多国人难以理解之处。做慈善真的很难吗?不就是把自己的钱(或者是把别人捐出来的钱)拿出来帮助穷人吗?只要不心疼钱这事还有啥技术难度?许多人一定对陈光标在汶川地震时手拿现金逢人就撒的一幕印象深刻,如果慈善仅仅在这个层面,的确没什么难度。但是,一个人把属于自己的财富简单地转给其他人,也许可以称之为“慈”,但却不能尊之为“善”。现代意义上的慈善要求善款必须转移给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更重要的是,这种转移本身,还能够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提升整体的社会福利。这就不是简单的撒钱可以做到的了。
为什么做慈善比经商更难?这是因为经商的逻辑和机制在慈善领域行不通。市场的伟大之处在于,通过价格配置资源,通过利润寻找成功的企业家。价格的神奇之处,就是能寻找到最需要某种商品的买家,出价高者得。而出价高者,也是对这部分资源最需要、最能充分利用的。市场最终通过效率的竞争,提升了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但是,价格机制在慈善领域却失灵了。究竟谁最需要帮助?是最穷的人吗?不一定。即便是,我们也没办法通过价格机制寻找到这个人。每个人在争取慈善的时候,都会宣称自己是需要帮助的人。但他们的竞价是反向竞价。一如茅于轼先生论证的,在市场上通过利他机制无法完成交易的。因此,如何将募集来的资金,配置给最需要帮助的人,这是任何慈善组织都会面临的困惑,这的确是一个高难度动作。
慈善组织要获得良性发展,也需要竞争。在市场上,一个企业家的成功,是通过利润体现的。利润,是市场给予企业家决策的评价,做对了,就能赚到钱,做错了,就会亏本被淘汰。但是,当巴菲特转行做慈善的时候发现,这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也不灵了。即便你的慈善项目打了水漂,给了完全不需要的人,市场也很难做出一个恰当的、即时的评价。因为慈善组织追求的不是利润,市场也不会给予慈善组织亏损。正因为如此,在市场上游刃有余的巴菲特才会慨叹:做慈善即便做错了,市场也不会告诉你,一如在暗夜里前行却没有指路的明灯。如此一来,市场竞争的法则就很难适用慈善组织,总是选择正确的慈善组织未必能够生存并且壮大,随意挥霍慈善资金,但能吸引公众眼球的,没准却能得到公众的青睐。巴菲特在决心捐出自己财产的时候,也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基金会,但他承认,巴菲特基金运转得一直不令人满意。最终他决定,把自己的钱更多地捐给比尔·盖茨基金会。但即便是盖茨基金,在过去的一年里,许多慈善项目也受到不少批评,来自第三方的评价并不高。这一切,都源于利润机制失灵的后果。
从市场的角度讲,如果劣质的慈善组织得不到淘汰,如果原本不该得到帮助的人免费占用了资源,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就是件坏事。正因为如此,巴菲特才说,一个打着慈善之名随意挥霍的人,其危害程度远远大于一个更看重自己财富的吝啬鬼。因为他树立了一个坏的游戏规则,侵害了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
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恰当的解决,慈善就很难成为一个社会在制度上改善和提升全体福利的机制,而仅仅是普通人对“善心”的消费项目。近些年来国外一些基金会,在尽可能地将市场原则引进慈善运行中。例如比尔·盖茨基金,就是聘请职业投资人来管理基金,实现基金的保值和增值。许多专业化的慈善组织,尽量将自己的慈善项目准确详实地告诉捐赠者,由捐赠者来决定是不是捐赠以及捐赠多少。而盖茨基金也引入第三方对自己的年度慈善项目进行效果分析和评价。但这一切,除了在资产增值方面可以完全市场化以外,其他方面和市场机制相比,基本都是低效率的。
至少从目前看,一个社会财富的积累,福利的改善,市场显然比慈善更有效。这也是许多优秀的企业家并不认可慈善的重要原因。如何能在市场的逻辑之外,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慈善竞争逻辑?这是巴菲特在回答中国媒体提问时,给我们提出的“巴菲特之问”!
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位心怀善念的国人认真思考!